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 »中国国际室内建筑设计教育论坛

中国国际室内建筑设计教育论坛

点击: 31779 次 来源: www.id-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8

 
 
 
  主持人:掌声有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系副主任、硕士生倒是张月先生,他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艺术教育》。
 
张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环境艺术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张月
 
  张月:各位同仁大家好!刚才前面邵健老师讲的非常好,关键他用非常生动的实例,有很多具体的事例,把学校的教育,大学本科的教育、艺术教育提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我觉得特别好,其实我刚才在想,因为我后来讲的东西跟他讲的有一些重复的地方,所以我一会儿讲的时候有一些地方就稍微有一些调整。我今天的主题是艺术教育,但是中间打了三个点,并不是当作整体的意思讲,我是把这个四个字拆开了,作为我今天讲的内容的四个围绕的核心,我并不是讲艺术教育,我是讲艺、术、教、育 四个字,结果我给组委会传的时候有一些误会,我本意其实不是这个意思。
        我今天讲的内容也是比较零散,我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20多年的时间了,应该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艺术教育,这么多年在学校摸爬滚打,经历了整个专业一开始工艺美术到后来的室内设计到后来的艺术设计,整个的历史我都经历过,其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也非常有意思。
        下面我讲一下我对艺术设计教育的看法,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你要交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素质,这是所有其他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师资,教学体系、环境,方方面面学校的管理方面有不同的资源,但是所有的资源都是围绕着学校的产品学生构成的。包括刚才说的校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培养的基本素质应该有三个方面,应该有品德、品质、品位三个方面,作为品德,我想中国人讲做人,很多都是德,很多大学的校训里面都把德字摆在第一位,现在我们都讲做事先做事,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具体的职位是什么,能否把这个具体的事情做好,很大程度跟做人有关系,凡是最终能走很远的人都在德方面做的很好,这一点来讲,作为学校的教育,如果不重视人的培养的话,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品质作为专业的基本素质,所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掌握的基本的技艺是必须具备的,你作为大学  本身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的一方面,你培养的人不具备他应该具有的品质的话,这个教育是失败的。
       品位呢,品位就是怎么样,放在更广泛的角度来讲的话,文化的素养不一定是东方的,包括人类最精华的东西,拥有这方面的素养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素质有很好的基础。这些方面都应该是我们学校培养人才的三个层面。
       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也是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在思考或者说都在挠头的一件事情,现在很多的大学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目标,其实学校的目标说到底还是培养出多少的学生,出校门被社会认可,他认为你的学校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们在清华大学开会的时候,大学的校长说过去对学校的评价,比如说北大、清华的学校,北大的学生有想法,青花的学生有办法,这个就是评价,不同学校的风格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特点。作为我们来讲也是这样,每个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有的提职业化的教育,有的提素质教育,不一而同,具体到每个学校对自己的定位也有自己的想法。
        这里面面对一个问题,很多学校提出这样、那样对自己、对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设想,但是我们回头看一下社会上正在工作的设计师的状态,比如说我们自己什么设想都没有,包括都应该提出这样那样的设想,现在很多大学都在提培养精英、高素质的设计师,但是回头看我们在这个圈子里面工作的,有的人并不是你设想的途径出来的,很多设计师甚至不是你认为最佳的培养途径出来的,你的设定跟社会实际产生的结果之间有一定的出路,这就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会过来让学校重新思考你设想的东西、路径是不是真的就是正确的东西或者唯一的东西,也是值得思考的东西。
        要谈的问题都是平时的思考,涉及的东西也比较多,所以我想集中在几个方面讲会好一点。首先就是艺,我也查了一下,有关艺在汉字里面什么意思,艺就是技能、技艺。也是我们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方面,所谓的技能、技艺我理解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在技术层面培养的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我自己有一些感触的东西有两方面,今天的设计技术对于设计结果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因为这种情况在院校里面,今天学生培养所接触的教育对设计认知的途径,所依托的技术的本身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误导,使他们产生了不应该有的设计的判断,包括价值的判断,包括对设计本身的一些判断,具体是什么问题,比如说设计工具的视觉化,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在座的各位设计师或者院校也好,都用各种各样的设计软件,在设计圈子里面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对手绘的理解也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设计师的视觉化,大量的工具使用对视觉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里面其一是物质的内在属性对形态建构的影响,在图形设计工具里面同样的形态可以富裕不同的材质属性,就像我们在对模型富裕不同的贴图一样,但是在实际的现实中,不同的材质由于建构方式的不同,往往很难达成同样的形态效果,但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做,大量的学校都是通过虚拟现实的方法,毕竟因为我们的财力原因,各种原因不能让学生实行大量的实际的工作,大量的教学都是虚拟现实来做的,这个有一个弊端就是不能考虑到现实的材料和建造工艺的关系,有时候设计变成了纯粹的视觉理论的游戏。
       这个图片说明一个问题,传统的瓷器,形态、色彩、表面的线条非常的优美,但是不能用计算机画出来,这个是用手跟泥、肩部的关节产生的力量做出来的,如果你用计算机做一个陶瓷肯定不行,那个是力学,你是拿视觉来做,所以说视觉建筑形态和真正实际材料的建筑形态完全不是一回事,现在很多学生学设计的时候对形态的认识是有误区的,这是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是忽略了视觉之外的人类感官的互动,人类在与真实的环境互动时不仅仅是视觉的关照、听觉、触觉、人体尺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人群的活动方式和环境的关系都会影响人对环境的判断和使用,现在大量设计师把三维空间变成二维的阐述方式,这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他对环境的评判是一种图片式的评判,而不是空间式的评判,这里面也会对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不是说对这个设计本身有什么意见,这个图片看起来非常的绚烂,但是真的在近处看的东西跟介绍方案的视频片段里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开会就在这里,真正的人进到这个区域里面,真人的尺度跟环境的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这个跟我们现在过份依赖工具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这是非常生动的对比,这个城市我们看左边的图片,当这个人进入到这个城市里面你的听觉、视觉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在现在很多的设计正好调过来了,在空中的俯瞰非常漂亮,但是我们降下来发现这个城市跟我没有关系,所有的形态跟我没有关系,所有的视线跟我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延续这种方式,这就很可怕,对他以后的设计有很大的问题。
        还有就是形式的迁移,我觉得是艺术表达形式的迁移,我们现在实际上在国内很多的节点还是基于传统的艺术,你比如说基于材料,基于色彩,基于形态,比如说传统的雕塑,设计的手法还是传统的建筑出来的,其实现代艺术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了,现在的艺术你说手段也好,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了,比如说我们说的新媒体艺术,比如说现代艺术馆,他是一个视觉的东西,他通过媒体本身的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时间上的,形体上的变化,通过媒体跟空间的互动产生很多新的形式。
        还有一些新的在材料本身上做的设计,这是我在杭州看到的一个建筑,是人和建筑互动的模式,前面有一个摄象头,拍到人,把人像再打到墙上,还有大量的使用媒体,墙面是木材、石材还是玻璃,建筑已经媒体化了,墙面不是固定的,可能会随着媒体内部的变化产生变化,基点不是固定的,我们说木头、石头,不是这个概念,甚至是媒体化、信息化。
        我们虽然说每天有各种各样的材料,但是我们设计师设计形式的时候基于思考的原因还是传统的造型技术的原点,没有随着技术的进步产生变化,从彩陶,到青铜器,实际上都有在变,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还是拘泥于传统的方式,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去表达的方式迁移一下。
        术,我们讲的是方法和策略。学术方向对教学的定位,这里面涉及到学校对自己的定位,有的定位是精英教育,实际上学校的教育是以初步来决定的,刚才我们也说了,学校的思考不能工艺性太强,学校的培养应该是多元化的,自由化的,这种导向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学校事先自己把自己限定在非常狭隘的方向当中,就没有选择,也不可能随着外部的环境适应这个环境的变化,从这点来讲应该是大学的方向,不应该太拘泥于某一个方向,另外我觉得目前艺术家所提出的先锋和前卫,我个人来看并不赞同,我觉得先锋和前卫一定要关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关注的是什么,首先是价值观,设计是有道德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是设计师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的游戏,设计师应该关注社会的问题,你的设计应该解决问题,设计和艺术不是一回事,艺术家可以自娱自乐,但是设计师要社会责任,要解决社会的问题,必须要关注社会,在学校的培养来讲,首先就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个我觉得不是什么空的大的口号,这是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包括很多社会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交通的问题,城市人口的问题,表面看起来都是一些政策,有很多政策也可以通过好的设计解决,比如说道路标识的设计,比如说道路的通行,形态,交通模式设计更合理的话,也会减少很多的拥堵,这个就可以通过技术解决,现在我们把这个推给政府,推给其他人解决,但是我们的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家里玩一些事情,这不应该是设计师应有的状态。
         每个设计师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同,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摆脱不掉的,你关注也好,不关注也好,最终是要逼着你关注的,比如说我们最近有一个老师去一个赫尔辛基大学做了一个课题,在他们的学校要求他必须要用不浪费资源的方式来建构一个他所要的东西,这个条件是百分之百遵循的,最后他们满大街的拣各种各样的废弃的东西,拿这些东西建构了一个形态,课题非常严格,不能产生额外的消耗,必须是零消耗,我们看这个图片实际说是日本的一个老师做的一个研究课题,他是我们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但是你看他研究的课题是什么,他研究的是海上可以独立生存的自我循环的一个飘浮艇,我们看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我们总感觉这个东西在中国来讲是搞环境工程的,但是在很多的欧美发达国家,凡是跟环境设计有关的都必须要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这个确实是整个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个好的设计创意也同样跟关注环境有关系,也同样跟关注绿色有关系,这是巴黎一个文化中心,不是新的案例了,但是做的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像阿波罗的图案,而是利用这个设计解决了照明和能源的关系,文化也有,体现的很好。
         这是我在韩国看到的一个设计师自己做的工作室,他怎么想占用这块地的同时不把绿色排挤掉,我在建筑的同时使绿色不能减少,他就想在建筑表皮上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些设计,不是一个形式游戏,再有就是老龄化,我们现在都停留在政治舆论,真正的实质的东西很少做,我给同学讲一些例子,设计师经常对这些无视,我觉得这个社会被边缘化的人很多,比如说老年人,为什么被边缘化,有时候不是政策,也不是其他的人从主观意愿上,就是环境设计某一方面稍微不适合他们,就把他们从这个环境当中排挤掉了,这就是从设计上带来的后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的角色是否多元化,我们觉得设计应该可以允许各种不同的设计师,各种不同的设计思考,设计取向,中国人有时候我觉得非常愿意比来比去的,这个对于思考的多元化,设计的多元化非常的不利,你不要说谁先锋,谁前卫,谁时尚,谁不时尚,这种比来比去非常不利于各种思考的百花齐放,实际上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种思考都有他自己存在的价值,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片子非常感动吕克贝松拍的《家园》,他讲这个地球上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是沼泽,但是沼泽跟其他地方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那是最复杂,最混杂的地方,所有的高山、河流,草原,泥土也好,最终所有的东西都汇集在那里,最初的生命的产生也是在这个地方,最丰富的生命形态的产生也是在这里,如果没有这样混杂多样性的环境,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今天有像人类这样的高级的生命,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的触动,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我们的圈子多元化,各种各样的人都认为是可以存在的,为什么要说先锋,你前卫,他的不好你的不怎么样,这种思考方式非常不可取,如果真正的想多元化。
          教,这部分我简单的说一下,学生素质带来了教学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现在的学生跟过去的学生不一样,我们的学生,状态,包括学生的年龄,学生的经历跟今天进来的学生完全不同,教学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不要老埋怨学生怎么样,我现在总听到老师埋怨学生不好带,这个也要换位思考,现在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过去学生的基本素质不一样,你做产品也一样,要根据原料调整自己的加工工艺的,所以你换位思考一下,老师也应该随着学生生源的变化去调整,现在80、90后的学生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你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这个方面,调整一下自己。因材施教是一个互动过程,还有我觉得偶像的力量非常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强调教学的问题,实验室的问题,课程的问题,提了很多,从这个方面下工夫,我回想当年我下工夫,给我力量最大的就是偶像的力量。整个四年的学习完全是他们做动力,这个动力比什么都重要,今天的院校恰恰最缺少的是偶像的力量,现在不是学生的事儿,而是他觉得没有偶像去崇拜。
        审美教育,仔细想想我们的孩子在生活当中有多少与美有关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判断,穿衣服都是极其丑陋的统一校服,发式也是统一规定的单调的模式,突然到大学让他们评判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这个是不可能的,从来他们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什么事情都是老师和家长帮助做的。
        我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阶段的培养必然有前因后果,现在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是一开始就有问题了,小学、幼儿园就有问题了,想想我们那时候,今天的很多设计师非常有成就的,当年在学校都是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生,这也是很大的问题,审美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不是从高考结束以后,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师。
        同样一个人做的设计,为什么两个地方做的不一样,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福斯特做的北京T3航站楼,我当时特别崇拜他就是做的英国的一个电视台的办公楼,有很多细节的东西,但是做T3航站楼的时候也看不出来。福斯特在英国用20年建了一个机场的改建,用三年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最大的机场,但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做专业的人一看就明白。邵健老师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我是一个实际的感受者,我在澳大利亚考察的时候拍了一些学校不同的校园环境。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日本人想要学中国五粮液的制造技术,他把五粮液的工艺细节甚至酒窖的窖泥全部拿走,到日本复制了一个五粮液的工地,最后出来的酒和五粮液不是一个味,最后他通过很长时间才发现什么原因呢,就是日本的气侯、水土,大环境不行,跟五粮液的产地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即使把这些微观的所有的东西都还原好了,但是大环境一变,所有的东西都会变,这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问题,学校是什么,学校是由环境和里面活动的这些人,包括老师,包括学校的各种资源,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甚至学校里面某一个街道,边上非常漂亮的法国梧桐树都会对这个学生的气质产生影响,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大的大学都在进行校园大力的改造,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实际上你是在砸自己的酒窖,你知道不知道这个事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可以理解的资源,图书馆、校舍的规模都比较重视,但是往往对人比较有很大的影响的就是校园整体的东西视而不见,恰恰这些东西对学校学生的气质影响很大,清华美院现在的气质和原来的气质完全不同,老师没有变,图书馆的书也没有变,但是全变了,为什么呢?酒窖变了。谢谢大家!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