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47742 次 来源: www.id-china.com.cn 时间: 2012-02-03
台湾鸿禧美术馆入口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2011双年展》地下展厅的楼梯设计,黑与白的对话与沟通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2011双年展》展厅内
ID:博物馆作为城市中的文化空间之一,但很多人说,很多博物馆,只能在外面看到建筑,没有办法进入,一旦进入展厅,建筑就消失了,看到的只是展陈设计?作为设计师,您如何实现展陈空间和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对话?
程旭:室内空间组合论中存在着多元的陈列风格,在外国建筑师的建筑创作作用下,博物馆的展览也出现了不中不西的边缘状态,那种游离于中国传统与西方主流风格之间的混搭状态,往往因为中国博物馆建筑高调寻求西方的设计力量,来解决我们自己的设计不足,于是,在西方设计师的建筑空间内,我们的民族风格往往一时难以施展。而现在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常常是交钥匙工程。设计师设计的是建筑的外形,然后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他设计的外形,而内部的展陈设计,是由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师完成的。很多建筑师设计的博物馆,是他的一种文化理解和想象,而内部的空间分割,则被看成不属于建筑师的另一项工作。苏东海先生曾在《博物馆沉思录 3》中指出,重外观,轻功能,这是很多博物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之一。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港澳和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做法。比如台湾鸿禧博物馆,他的地下空间设计中,把室外空间室内化。地下,本来就有隔音的效果,安静的空间中,独处的女子,窗外的绿植,看似的室外,实则在室内,形成了一种室内外的对话。室外,是城市的状态,地下空间,是室外空间向室内的过渡,而室内空间,则是理想的生存状态,也是把室外的生态资源引入室内。室内的文化认同对室外发生了作用。
再比如台北故宫的入口,也是地下空间。这也是建筑与展厅对话的范例。
还有,图所示的日本东京法隆寺博物馆的资料室,这也是博物馆的地下空间,但是它巧妙地引入了自然光,在这里可以查阅到与展览相关的图书资料,甚至免费提供咖啡和各种饮品。这一点常被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忽视。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