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 »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搭建“大师面对面”桥梁

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搭建“大师面对面”桥梁

点击: 33873 次 来源: www.id-china.com.cn 时间: 2010-10-25

2010年10月11日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


主持人李成成: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设计师、也是手绘大师,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星艺装饰、庐山艺术特训营、十方建筑创始人余静赣,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余工。首先让余工跟大家打一声招呼。

    余静赣:大家好!
主持人李成成:大家下午好,我是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的互动主持李成成。
 
余工出生在江西,他的名字中的“赣”即是江西的简称。有关他的故事非常地多,也很动人,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其中的一部分,有一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一起分享。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余工对中国建筑和室内设计实践教育的贡献。余工创办了一所培养设计人才的学校叫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这个学院下属的培训机构——庐山艺术特训营现在在设计师手绘圈中口碑很好。庐山艺术特训营的来历是这样的,余工最初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的董事长,在经过成功的创业以后,他把企业放在了一边,去了他的家乡——江西九江武宁,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乡村。余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家乡的经济。他投资1.8亿在当地建了一所学校,让当地上不起学的孩子来上学。我们先让余工就这个话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余静赣:我在装饰界做了30多年,做到03年的时候就完全转入了教育,因为我看到了我们中国设计方面真正的缺陷在教育。当然,我也不可能像中央美院这样的高等院校经营全程的教育,我只能利用短训给学生带来两种课程。一种是哲学的课程,因为我觉得中国的设计界是需要有哲学来做指导的。这方面我们用了很多的心思,给这些来自全国高校到我们那里进修学习的学生进行教育。第二个是设计之本,画画的效果,艺术修养的培养。从我自己的本意来说也是想让中国的艺术氛围好一点。我到上海去,计划在每一个上海郊区开一个工作店,给上海郊区的居民提供艺术方面的服务。可能今天来听论坛的朋友熟悉梁志天老师,但讲到余工大家就不太熟悉了,这个没有关系,一个社会需要有一部分人默默的去做一些事情,他需要去施肥,他需要去播种。当需要出成果的时候,去帮助别人这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李成成:余工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手绘人才培养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和他在中国灾区的建筑室内设计的慈善义务奉献有关。刚刚提到的余工创办的庐山艺术特训营和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将要流向国家哪些岗位呢?答案是地震灾区需要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人才的地方。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余工带领着这些设计师到达了地震现场,他亲自驻扎在灾区的帐篷里,吃馒头睡木板,在灾区义务服务了三年,就这样和灾民一起度过那些异常艰苦的日子。跟在他身边一起的设计师和他的学生都这样评价:余工最爱吃的东西是馒头,最爱喝的水是白开水。生活中的余工非常俭朴,不追求吃穿用行,但在灾区最需要钱和人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从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开始,余工带领三百多位设计师驻扎灾区为灾民做建筑设计方面的义务服务,其所在的星艺装饰捐献资金在当地捐建了很多学校。为此他发起了一个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公益组织叫做绿十方。“绿”字是和红十字协会相对应起的,其用意在于红十字是用来救助人的,绿十方是用来救助建筑的,绿十方的设计师会为灾区义务捐建设计和建筑。接下来我们让余工跟大家分享绿十方的故事。
    余静赣:你讲的很到位。
    主持人李成成:您和其他企业家不同,不是呆在企业中做企业,而是奔赴灾区一线做慈善公益事业。为什么您自己要在灾区呆一年,并且在今年玉树地震的时候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不顾当地的高原反应而给当地建房子?
余静赣:我觉得是跟2008年5月10日那天有关系。因为我刚好在四川,我们在成都市是没有问题,经历了汶川地震,13号就到了现场,到了都江堰,很惨,建筑和生命都非常地惨,天花板上挂着一些死人,一个手在外面,有一些是堆在公路的边上,特别是成批的小孩就好像超市摆的肉一样,7、800个,都是因为建筑而死的,这些景象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我回广东开董事会就决定要帮助灾区的居民,我们在灾区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给这帮灾民设计了2万多套的房子,因为政府承认我们这个团队,只要在平面图上签字,我们就可以建房子。我们建了一些校园,有一部分现在仍还在建设中,帮助了一部分孩子解决上学的校舍问题。我觉得从自己的本意来说就是作为一个建筑师,如果建的房子不能保护生命那是一个罪人,所以就尽量带一些设计师去现场感悟和体会,我们两年多的时间带了700多个,多数是大学生经过培养在那里做,去义务帮助政府。我们在汶川七个地区每一个镇都有工作组,一直做到去年的7月份,现在还有两个工作组,一个在汶川的2600米高的地区,还在那里建一个校园,我觉得这些都是出于设计师的本能。
 
    主持人李成成:我想余工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愿景,想跟媒体交流的是关于绿十方公益慈善组织的故事,想通过媒体传达这样一种声音:作为民间的组织向当地的居民捐赠的时候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所以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为灾民和中国灾区的建筑呼吁,希望绿十方这样的公益组织能够在媒体的帮助下,向当地的灾民和灾区捐助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把他们义务奉献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我们希望媒体朋友把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公益组织——绿十方传达给社会,呼吁更多的设计师加入到建筑救助的行列,能够让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公益慈善顺利地在建筑受灾的地区落实,我想余工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心愿。接下来的话题是关于余工参与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我知道您这次在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教育分论坛上有一个专题演讲,同时在9号下午还有一个讲座,其中的主题都跟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手绘有关。关于手绘,余工有什么样的想法跟媒体朋友们交流呢?
余静赣:这里头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兴衰跟媒体的引导、推动很有关。我觉得来参加这个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我们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让全国设计界的同仁重视手上工夫的表达。因为没有很好的手上工夫难以表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方案也好、空间也好。我们想借助亚太这样一个氛围把全国的设计师吸引过来,通过展览和讲座,通过邀请150所高校的设计系主任和设计专业课的老师们过来,也是想借助亚太这个会,作为一种聚会可以交流,能够在手绘设计教育方面进行交流。一个国家的设计行业手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行业就废了,纯粹变成了技术性的东西,而设计跟艺术很有关联,又跟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而我们的设计师团队不能在艺术修为上得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打造出来的空间就很难说了。这是我们很担忧的一件事,这件事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想做。虽然现在老一辈的手绘高手还在,但人数毕竟是少数,无法在一个行业中大范围推广。当时我的星艺装饰有1.7万名员工,我想他们推广到全国会影响到其他的装饰公司,所以我可以办一个这方面的培训机构去推动手绘。如果当年不推动的话,如果我不在自己的公司推动手绘,如果不是在93年开始培训手绘方面的人才,我想中国的手绘可能就没有了。当然我没有那么大的功劳,我只是很担忧中国手绘的发展,如果不去早日推动,很有可能要等到某一天突然大家感觉到重要的时候再来推动,可能就有些晚了。所以做设计的手绘水平是必然要求的,一个国家的整个设计界都是用电脑仿制,那么设计界就废了,我很担忧。
 
    主持人李成成:对于手绘可能一部分不学设计的朋友不是特别了解,我在这里补充解释一下。大家可以这样理解手绘,它和电脑绘图是相对应的,比如说有我们的业主想要去装修房子,他会告诉请来的设计师我想要什么房子。如果设计师能够通过现场绘图马上把想要的效果表现出来,这就是手绘,它和电脑绘图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速度和人为的创意上。余工为什么要推广手绘呢?是因为他自己创立的星艺装饰,在最初创业的时候手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们这次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上有大批的设计师到达了现场,我们的分论坛中间也有一个手绘的论坛。余工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出于通过我们的设计师重视手绘或者是呼吁全行业重视手绘这样一个培训的项目,让大家认识到手绘在行业中的作用。接下来的时候我们交给媒体朋友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现场提出。
    现场记者:余工你好,我知道您在庐山有一个学校,我知道其实有很多的大师他们也办够这样的公益学校,这个学校是不收费的,你的学校收费吗?费用是多少左右?普通的学生可以接受这样的费用吗?
    余静赣: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收费的,1-4期都没有收费。后来是收费的,只收1/3左右,2/3是我从公司里收的。因为我们的课程非常严厉不是一般人可以呆下去的,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所以我们的要求非常地严格。他交了钱不好意思走,觉得会亏,一定会坚持到最后。应该说我们在广告上、推动上都有一条,永远不盈利。
 
    现场记者:学生念学校是培训的那种形式还是以常规的、常年的念两三年为主呢?
    余静赣:我们现在有600多所高校的学生过来。我觉得我取代社会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团队非常大。但我可以帮助他们,现在学设计的大学生缺少两个环节,一个是哲学的观念没有,在大学几乎很难学到这样的课程。而我们可以把世界级的哲学老师请过来,还有手上工夫没有氛围。明明就是两个人唱歌没有感觉,但1万个人唱歌的时候就有感觉。所以需要打造氛围,所以我们的本意是培养一些领头人。现在开始看得到了,他们有一些回到学校考研究生读博士,成为学校里的骨干,这点精神就有了。
   
    现场记者: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您还会开设社会上的实践吗?比如说带着学生把手绘图给业主看吗?还是说学校只是在学校里?
    余静赣:我们有三种形式,一个是设计人带他的设计过来跟学生一起做。第二个课程是,我们有一些哲学课程,就是经过一堂课以后,做设计思路总会有,我们有这样的课。还有一个是艰难(音),作业量很大很艰苦。我们每一起都有三天到乡村的居民家里去住。
 
    现场记者:您在汶川呆过,我想知道在汶川做建筑可能要考虑到当地的一些风情或者是本土的一些因素。您可能也有自己的一些建筑语言和建筑的体现在里面,您是如何来结合本地的一些建筑风格和您的建筑风格的?
    余静赣:在这里面我觉得我们尽量地拿一些想法给这些村民,跟村民交流是很容易的,他们很信得过我们。我们可以轻松地搞定他们。基本上是我们怎么说他们怎么做。因为我们不是要建得很漂亮,但是空间感觉好,但比过去漂亮得多更好用。满足这三样东西不需要花很多钱,多花千把块钱就不一样了。但我们跟政府交流的时候就有困难,因为政府需要把政绩放在第一位,他希望小学要特别地气派,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小学要给小孩心理空间。因为他们经历了地震。我们建了60多所中小学,有一所学校有将近30亩是多余的地,政府就要把它盖成一个培训部,把这块地用了。但我就坚决反对。我说这些孩子特别需要亲近自然,需要把外面的渠道河流引入到森林,让小鸟归来,让小孩归来。有的时候还是要屈服于对方的意志不能太强调专业的专门。
主持人李成成:接下来我们隆重为大家介绍梁景华先生。这位是余工余静赣。那位是穆拉德先生,是来自中央美院的品牌顾问。首先让梁景华先生给各位做一下自我介绍。
 
梁景华:你们好!我是来自香港的,所以普通话很差。基本上我是今天早上讲的课是关于酒店设计的。我在这个行业打滚了31年,今年53岁已经结婚了。我做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酒店样板房这样的东西。刚才有谁听过我的演讲。我是经常讲一些不同理念的东西。我很注重一种做多过讲。因为通常的设计有很多不同的理念,如何把理念应用在建筑上去是很关键的,所以我经常是做得比较多,讲的比较少。我现在大部分的业务也是在国内,本来是在12年前都是香港的项目,后来发现这边的发展比较好,所以我就在上海、深圳、北京都开了分公司,参与到了国内所有的发展。所以我先是蛮开心的,因为看到中国的成长我是其中一分子感觉到很高兴,公司有80%的项目是在国内,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有一批客户来帮助我发展,因为我们的作品基本上都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主持人李成成:梁老师,余静赣先生是我们手绘界的大师,您是设计界的大师,今天我们的主题叫“大师面对面”,我想问一下您对建筑设计师手绘这样的概念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梁景华:我已经53岁了,所以我是从小开始就用手画的,后来我工作了5年以后才有电脑,所以基本上我们的基础都是从手画开始的,以前我的启蒙老师是用手画的效果图,我们就点、线、面慢慢地画效果图是很清楚的。大部分的年轻人不懂得效果图,其实是有依据的。画每一个点都是非常有讲究,我是从基本开始。我现在还是用手画草图,开始无论是那些平面图也好还是效果图也好。我先做手画的稿,所以我觉得手画才有人生的感觉。年轻人不是很懂,因为手画的东西要画得好要磨炼,这个东西不是很容易。但我希望年轻人多学点手绘的东西会感觉好点。
    主持人李成成:余工我知道您最初创业的时候是在广州做装饰公司,对于广州的设计界了解比较多,广州和香港也是比较接近的,两地有差异吗?有共同点吗?
    余静赣:我觉得广东设计跟香港设计相比是慢了一拍是客观带来的。我们当年是向香港的同行学的,我是从成建中(音)那里学到了很多。他们是很讲究这个的。我首先感觉到手上工夫不过硬,艺术修养就低一点点,做好的设计是有一点点难度的。发展到现在两地的建筑师设计也是做得蛮好的。总的来说,客观地讲广东设计师和香港设计师相对来说我认为商业味还是重一点点。应该说香港、台湾、广东相对上海、北京设计来说,我们的商业味道还是要多一些。像在82年到92年全国的宾馆几乎都是香港设计师和广东设计师做的,几乎做成了一个样。都是包门套,在材料方面做得很多,在当时是风靡全国。只要是听说香港、广东的设计师肯定行。后来我接触到一些高手,因为你们在文化方面是很强的。
    梁景华:我觉得中国的发展短短30年左右,香港很多年前已经开始做国际性的宾馆。香港很早以前我做学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老外管大的设计师事务所,比如说HBA等等(音)把国际上的理念带入了香港。香港在50年代还是在学的,中国人对设计还是不懂的。成建中(音)是我的师弟,我比他早三、四年毕业。那时候香港只有一个理工大学是念设计的。毕业生会到国际的公司去做,学一些东西。慢慢地老外就走了,香港人把关,之后出来了很多人建了香港的设计公司。我们是1970年的时候第一次来北京,那个时候是刚刚中国刚刚起步。那时候我们把香港的理念引入过来,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设计,他们以为我们是装修队,实际上他们不懂设计。现在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室内设计,什么是装修。广东没有像香港那么开放,所以我们一些设计师是影响了深圳和广州的一批设计师。之后北方慢慢才学会了设计,这是跟中国的发展一样。今天我们讲了很多的文化理念,我很庆幸,因为我的成长是从50年代到现在,我把自己的东西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所以我拿今天的作品跟我30年前的作品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是两码事。中国也是一样,广州的设计师和深圳的设计师都是在变的,因为社会是在变的。我不讲以前的历史,中国现在在全世界是很厉害的,很多人来中国学东西。通过奥运会的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两个月以前我去欧洲旅行,我跟人家说我不是来自香港我是来自中国。他们说中国很厉害。以前来自中国都是差一点的,现在不是了,现在中国抬头了。所以我们有前辈打造了基础,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很有力量很有冲击力的民族。慢慢在世界的地位也在提高了。
    主持人李成成: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背板上是“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我想这样一个主题,意在是说我们现场除了大师和大师之间的交流,还有大师和媒体朋友、设计师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普通的观众是没有办法直接接触您的,接下来的时间大家有谁想提问可以发言。
    现场记者:我是来自西安的设计师,我一直很仰慕请问梁老师。今天我没有听到您的演讲,我知道您的演讲主题是《演绎人性旅舍》,这和设计如何融合在一起呢?
    梁景华:其实我说宾馆最初的定义是让旅行的人晚上有住的地方,人经常去旅行去开会,旅馆是为了人去短暂地逗留,但是慢慢的随着酒店的演变已经不仅仅是住那么简单了,酒店里有六大元素,我刚才讲了六大元素是会,我们约会是在酒店,因为大家知道酒店是一个标志,是一个品牌。第二是聚,大家聚在一起,因为酒店是一个比较公共的场所,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而且气氛空间会感觉很好。第三是休息,因为我们要睡觉,现在酒店的感觉跟以前不一样,有很多的细节让人觉得舒服。所以我设计酒店是有不同的考虑的,从舒适度等角度考虑很多。旅馆可以很贵,10万块钱一个晚上可以,旅馆也可以很便宜,200块钱一个晚上也可以。设计师按照业主的要求打造不同的旅馆。第四是吃,每个酒店基本上都有吃的地方,因为我们一早起床要吃早餐,吃午餐、吃晚餐。哪个酒店都必须要有吃的东西。第五是娱乐,酒店有娱乐的地方,比如说一些五星级酒店有一些游泳馆供客人来娱乐。第六是休息室,现在流行在五星级酒店做SPA,SPA是五星级酒店里最赚钱的工具,所以我们有很多的SPA,很多酒店就要求我们做SPA的设计,我们今天设计了很多人性化的SPA,SPA怎么样过瘾好玩。我举几个例子,因为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做法,我拿了4、5个案子来演绎出六个元素。
 
现场记者:我有一个问题问余工,我困惑了很久,我跟余工非常地熟悉,因为余工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就及时做了决定捐献自己生命中的三年在汶川。我们网站为这件事非常地感动,我们也做了一个专题叫“春暖灾区”,这包括了一系列配合余工所有行动的报道还有就是捐助灾区的儿童。在设计界有汶川助学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一周年的时候,2009年4月份我有幸到达了灾区也见到了余工,那时候余工正好在灾区一周年了,这更让我感动。因为在我见余工之前我想象余工应该是穿着各方面都非常有企业家形象的人,见到他以后他是刚从老农的家里回来非常地辛苦,而且那时候的地面我到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走,每天要跑好几十里路非常地艰苦。在这个过程中我到的第一天余工晚上九点多钟才回来,见了我们才开始给我们说这些事情。而且余工工作非常有激情当时就给我们讲了灾区的一些故事。他在灾区把庐山特训营也领过去了,分布在每一个乡镇,而且他集中的地方就在绵竹。我到了集中的地方一个学校搭的棚子,他的学生从早上六点起床开始上早操培训,一直坚持到晚上12点有的学生还不下课还在做功课。几乎到晚上2点。如果在正常环境下我觉得这样学生一定是到了魔鬼训练营。他们睡板床,我这么多年都没有睡过,被褥每天都是湿漉漉的。我觉得在那个地方吃的就是喝水啃馒头。在这种情况下余工是怎样能让你的学生趋之若鹜地到你那里去,而且好几个学生是通过我到你那里去的。而且有一个学生是从河南到北京之后又去的。第二个问题,很多的学生很多参加过工作,又回到您那里这又是一种什么动力?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讲究工作待遇,你这儿又苦他们为什么会去呢?
 
     主持人李成成:我了解到这位记者所在的团队曾经跟着余工到达了汶川的现场,参与到了当地的救助。我觉得这位记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在物质丰富的社会里,余工为什么带着他的学生过艰苦的生活,这些学生没有退缩反而趋之若鹜地去灾区吃苦,这样的生活坚持长达三年之久,我想其中的奥秘大家都想知道,接下来有请余工予以解答。
    余静赣:要说讲道理不一定讲的出来,因为这是自愿的。如果让我再去灾区呆两年,我有点害怕,因为腰已经废了,我在灾区睡了两年潮湿的环境。如果再去灾区我肯定会去,但不会像当年那样地勇敢了。我也不敢让学生们去了,因为环境太艰苦了。那时候就是一种本能,我想在座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谁,如果你是学建筑的,你看到一所学校倒塌了,700个学生死了500个,都是小孩,你还会无动于衷吗?我经常在想,如果这个灾难突然在我家乡出现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会如何面对。出于这两个理由,我有使不完的劲,就是想在下次灾难来临的时候帮村民建牢固的建筑。今年的新西兰那么大的地震死亡率是0,那么我们建筑人这一辈子值了,如果下次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还要建立全国灾难日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今年去玉树的时候也是如此,我感觉到80后、90后,70后、60后很难。我当时在灾区请人,正版的广告一个月2万块钱最后加到10万块钱还没有人去。还是80后、90后有这样一种激情。让我推动一个70后是很难的,互联网上有很多70后报名的,最后跟他太太一商量就不行了,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他却不来了。还是这些年轻人,说去就去。
梁景华:我们应该为余工鼓掌。
 
    主持人李成成:我觉得刚刚的话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作为建筑设计师还是  室内设计师,大家所建的房子都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坚固性。安全性高不高决定了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生命会不会受到直接的危害,所以接下来的话题我们想交给两位大师,大家对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责任感是如何理解的?
    余静赣:这个话题我有很多想法。我跟我的学生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人活着肯定不是为了钱也不一定是为了责任和地位,人活着是为了有用。我一直用这个话题来诠释这么多的问题,有用!所以在社会责任这方面就是很有用。如果我们学生学得多么好,但最后人家不认可你就是没用的,好像自己这一辈子就是没有意义的。
    现场记者:余工的思想很有境界而且很哲学,通过您自身的言、行,让您感觉到第一你内心生活的品位非常之高。第二,你对世态认识非常地清楚。你曾经说过,为什么要做手绘电脑其实要比它好得多,为什么还要坚持。你说,手绘中的每一点每一线都代表一个建筑师、一个设计师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说能通过你的点和线看清你对建筑的理解和对整个建筑的把握,我觉得这句话是最牛的、也是非常铁的一种东西。我对你这句话记得非常地清楚。
    主持人李成成:梁先生您对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是如何看待的呢?
梁景华:我觉得建筑师跟设计师的使命不一样,建筑师是建房子,是为了人们住在里面安全。第一要紧的是安全。但室内设计师有时候不一样,室内设计师给人家方便的感觉,给人住的升华的感觉,这是一个长期的东西。对设计人来说  要认清自己做什么东西。比如说我们建学校就要了解一定要有安全性,但室内设计师很多时候的着眼不是做简单的工建而是方便人家。比如说我们做一些家具和灯具,一个空间的打造都是不同的功能定位来满足不同的要求。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基本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是可能是很有钱的客户,他们要求不是很基本的。因为要满足业主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的需求。说到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案子我们必须要尊重案子本身的功能和配置,我经常强调不要浪费,很多的室内设计师做很多的样板,那些东西表面是满足一些视觉感受,但有时候是很浪费的,有时候完全是违背的。我是很反对的,但有时候业主要求你必须这样做。你要认清自己。但是我们要传达一个信息给业主,因为他们是不明白的,我们告诉他我们做设计的不是贴贴墙纸就可以了,我们做空间是由功能开始从功能以外又从最基本的气氛开始。所有的家具都是配套的。我的家很简单,全是涂料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有人说我是白色狂,我的房子都是白色的。问题在于人其实是很单纯的,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实际上不应该复杂,简单是最重要的,最简单是最顺眼的。每个人出生都是什么都没有的,衣服都没有,出来是光秃秃的。慢慢地我们穿上了衣服,但回归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很喜欢用简单的材料装饰空间。但这有一个矛盾,我们现在的社会分成了不同的人,我觉得不要计较,但我们设计师不能盲目地跟着有钱人走,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浪费。现在我们讲低碳和环保,因为我们要保护自然资源和地球,不要拿着很贵的材料去做墙壁。我们要教会大家如何环保,把不浪费的材料用到设计上。因为室内设计师跟有钱很矛盾,他们希望花几千万买水晶灯以满足业主的欲望,没有办法他请你就是希望你满足他的欲望。但我们面对业主的时候不能说不行,这是他们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是要服务于他们。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什么叫真正的设计,这是每个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的责任就是说,把正确的设计理念、正确的设计手法慢慢发展出去。
 
    主持人李成成:谢谢梁景华先生,今天非常感谢梁先生到我们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的现场。由于时间关系梁先生5分钟后会离开现场,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请梁先生回答在场观众的最后一个问题。
    现场记者:梁老师您刚才说过,您现在的设计风格跟30年前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潮流在变。您觉得现在最潮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梁景华:是没有潮流。
 
    现场记者:潮流这个东西是设计师自己来定还是客户来定?大方向谁来定?
梁景华:这样讲,我觉得潮流是一些人制作出来的,因为有需求才有潮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社会在进步,这个进步不单单是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都在进步。现在都能变了,我现在的设计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我们以前的设计很简单,以前的设计师比较慢,很多东西不会很快知道。但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世界的改变,我们自己有改变才可以面对时间,这个潮流是大的改变。比如说环保、低碳,这个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全世界都在讲,你身为设计师无论你多大都必须要讲。我不可能再提我30年前的东西。我现在在研究低碳环保的定义、好处、应用方法,我比其他设计师还好,因为我是走在前面的人,所以我必须要比一般的设计师要好。所以我研究什么东西低碳环保。无论你是什么年纪你不要当自己是老人家或者是大师,这里是没有大师的,每个设计师都要不断地学东西,每天都在改变自己。所以我现在讲,我觉得很好玩,因为我们在改变。因为新的东西是层出不穷的,我现在都已经适应不过来了,那么如果再不改变自己就会永远赶不上潮流。如果你能够将自己年轻化一点,就可以有心态面对不同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里,全世界发生的东西你都会知道。设计师如果想进步一定要走到前面,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还要面对全世界的发展。我到国内是希望把一些新的理念、概念、设计带到中国,希望跟大家分享高档一点的设计理念。这使得我一直很开心,我去美国、英国,我去看看他们的理念,看看最贵的酒店为什么贵,我看看有什么可以吸取到中国来。中国现在有一点不好的地方,我们硬件是OK的,软件不行。我们中国人的软件还是不够的,年轻人要看看细节。日本、欧洲、美国如何面对人,讲话、吃饭的时候是如何进行的,他们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从亚洲来讲日本是很到位的,它是亚洲的第一。欧洲和美国他们追求的不是很复杂的,是很单纯的,他们很尊重人家,他们很懂得安排事情,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而且细节很好。我在加拿大住过几年,加拿大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律师和消防员可以很开心地住在一个社区,他们很平等的。他们的社会保障非常好,而且他们是以家庭为主的,我们在那边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外面吃饭的,我们是在厨房吃饭的。他们经常是每个家庭一起吃饭,大家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朋友的关系好很多。因为他们都会家庭的聚会,大家都很开心。他们没有等级的观念,他们都是夜不闭户的。我们要学会人家如何尊重别人。总结来说,真的是很高兴见到大家,希望中国能进步。
 
主持人李成成:好,谢谢梁景华先生今天来到我们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的现场,谢谢!
我得知余工今天生病,今天身体非常不舒服,而且刚刚结束了一场专题演讲,比较辛苦,所以我们接下来给现场观众15分钟的时间与余工进行面对面提问,稍后我们进入休息环节。
    现场记者:余工有一个话题我很想问问您,您一直在推动手绘,大多数的消费者在找设计师的时候更认可的是电脑的绘图。您如何引导消费者认识手绘呢?如果消费者要求设计师效果图的话设计师的主导还是会偏向效果图的。
    余静赣:我认为手绘是设计师的一种修养。我觉得一个设计师要给社会提供艺术级别的生活空间。如果你没有这份修养提出来的空间可能就达不到那个档次。这对社会是一种伤害。举一个例子读大学四年和没有读大学四年,它的区别不是知识量少不少。两个人的知识量差不多,但读过大学的学生在同学间的交流气质就不一样。
   
    现场记者:那如何引导消费者呢?
    余静赣:手绘功底比较强,做方案和做人的气质就不一样。客户要求是最后的借口,我们跟客户交流的时候要讲清楚。更重要的是下一阶段跟方案设计师交流。所以手绘其实是一种修养和一种高质量的生活。
    现场记者:我有一个是关于设计师教育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余工和穆拉德两位,因为余老师在庐山开展了教育工作。很多设计师在大学期间从事的是跟建筑不相关的行业,他们通过后天的一些努力成了一些伟大的建筑师,现在设计教育出来的大师也并没有那么多。我想知道设计师是能够教育出来的吗?
    余静赣:这点我觉得不能怪教育界,日本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的区别不在于知识量的区别而在于观念的区别。日本的国民氛围是比较哲学,而中国的国民是比较感性。我觉得教育家应该从哲学方面给设计行业的学生以帮助,增加中国特色。我们的设计师谈到光线的时候,太阳光的亮度、光线取暖等等,站在哲学这个光线就不仅仅是亮不亮的问题,而是空间灵魂在那里。而且我发现日本的设计师成才率比较高,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多多少少地哲学学的比较好。包括有的设计师就是哲学系毕业的。我们中国设计师好像是没有一个达到哲学层面的。所以我们要从这个方面来考虑教育界的缺失。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