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南雪倩 设计:Robarts Interiors and Architecture
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概念设计由一系列平行对话构成:芝加哥与北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正式的与非正式的;都市景观与自然景观。
2010年,芝加哥大学在北京开设了中国中心,作为学术基地承载着研究、教学功能,与中国各大学、企业、医疗中心、政府机构及文化组织间学术合作,并满足留学生,研究生及专业学院学生各种活动的需要。
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概念设计由一系列平行对话构成,组织了空间设计的逻辑。
科技的讯息表达在了芝加哥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展示墙,由活动区透过弧形玻璃墙可以看到。
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前台空间,芝加哥大学的Logo 被醒目地表达出来,首先吸引了来客的注意力。
华丽的雕塑成为空间的点睛之笔。
模仿起居室的氛围的设计,给来访者带来了温馨的体验。
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概念设计由一系列平行对话构成:芝加哥与北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正式与非正式;都市景观与自然景观。
芝加哥与北京
前台空间是面向员工、学生和来客的第一个窗口,也是建立公司形象的第一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前台空间,由墙面延伸至地面的木色装饰覆盖在前台柜台上,芝加哥大学Logo采用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芝加哥大学红,不大面积使用,只点缀在形象特点空间,使得芝加哥大学的Logo被醒目地表达出来,首先吸引了来客的注意力;宽敞的前台空间右侧是临时休息区,舒适的白色座椅让来客感受到自己被体贴与重视;左面的背景墙是在中国当地制作的芝加哥大学校园模型,精良的制作让模型成为了艺术品一般的装饰,也直接地表达了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连接北京与芝加哥的属性。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艺术无国界。摄影师和艺术家们的作品对东西方文化的表达与共融比单纯的语言与空间更加有力。在艺术廊,由芝加哥大学的吴教授策划展览了一些作品。开幕展中,展出了中国著名艺术家展望作品,并为活动区量身创作一副全墙水墨画;在摄影廊,则展出Dan Dry芝加哥大学的摄影作品。
科技的讯息则表达在了芝加哥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展示墙,由活动区透过弧形玻璃墙可以看到。这些大名鼎鼎科学家们的介绍简洁扼要,却无一不是现代科技的奠基者,令人肃然起敬。
正式与非正式
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代表整个大学,而不是仅代表某学院或者侧重某方面的兴趣。因此,空间灵活性尤为重要,有能够满足4人小组教学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容纳百人在此举办活动的空间,兼具休闲空间及做讲演使用的大型多功能室作用。在层高的苛刻局限下,设计师依然为办事处设置了一个阶梯教室,完善了北京中心的功能;阶梯教室后有一片单反玻璃与控制室相连。为演讲者提供了一面镜子反视投影幕上演讲内容。小组教学室设计了特殊条纹夹胶玻璃,有一定的通透,也保证了私密性,不会被走道上来来回回的人干扰,更使单调的走廊活泼起来。
另一方面,北京中心也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了温馨的空间感觉。在休息区以圆形为设计元素的桌椅让空间变得活泼起来,与办公商务区的严谨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会客室的设计如同家庭起居室,书柜、沙发和鲜花柔化了办公空间的严肃,让在这里工作的人们心情也随之轻松。
都市景观与自然景观
空间里令人侧目的重要装饰是与实物大小一样的暴蜥伏龙复制品,这副恐龙骨架在中国发现,并在芝加哥大学进行研究,粗犷有力的骨架让这个空间细腻精致的北京中心也有了大自然的气息。在向阳一面的一个小巧的活动区,设计师将铺地改为白色的鹅卵石,辅以生机勃勃的绿植,引入了自然景观,让这个位于城市中央摩天大厦里的空间,充满了自然的绿色与活力。
由于空间层高较低,尤其是在走廊及局部区域。于是设计师在小组教学区采用透光软膜天花,在其它区域也采用了反射天花,并利用天花较低区域内藏灯槽进行人工照明,既在视觉上扩充了空间,也带来了如自然光一般柔和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