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半木“堂会”暨吕永中新书《时间之美》发布

半木“堂会”暨吕永中新书《时间之美》发布

点击: 31271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6-11-11

11月5日下午,家具品牌[半木]创立十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堂会”在北京半木空间进行。马未都,一位收藏家、作家;吕永中,一位设计师、原创品牌创始人;曹涤非,一位主持人、生活方式研究者;他们相聚在半木,上演了一场关于古今生活方式的对话,关于中国创造的探讨,关于东方美学的理解。

 

堂会现场

【曹涤非】:大家好!我是曹涤非,今天有些朋友是第一次来到半木空间的可以告诉我,大家感觉怎么样?你要感觉好,你的掌声可以告诉我,这个掌声是送给半木空间,代表大家对这样一个空间的体会和感受。其实我觉得“空间”的概念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的,有一个小的空间就是我们人自己,没有人不去剪头发的,也没有人不愿意去健身的,因为我们希望把自己这个小空间做好。同时呢,我们还会想到居住的空间,到底这个家里面应该怎么样装饰,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再往大了说,就是我们居住这个地球的生存空间,这两天我们感受到我们生存的空间好象变得无限大。

 

今天我们在半木空间,尤其是很多第一次来的朋友,我们这个空间的设计当然都是来自吕永中老师,他设计成安徽的天井,既有安徽的天井灵感考虑到空间的布置。今天我们想先送出一个奖品,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天气,能够来到这儿是非常不容易的,特别感谢各位。

 

我们今天的主题叫“堂会”,堂会简单的一个意思就是一个聚会。我们知道堂会是一个跟戏曲有关的词,过去家里面会请专业的演员来演戏,所以叫堂会。中国人的智慧对于同一个词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比如说也可以叫“堂”,“屋”,但中文确实不能乱用,每一个不同的词其实也是对应每个不同的感觉,对应每个不同的环境,也是对应大家不同的心情。所以今天我们想追求生活的品质,大家希望从活着变成生活,大家开始关注身边这些细节,开始考虑到到底在哪些地方应该来注重。今天为大家请到两位老师,也是分享他们生活的心得,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首先请出半木空间的主人吕永中老师。

吕永中先生

【吕永中】:首先欢迎各位在这么大冬天到我们半木空间来,有老朋友,新朋友,外地的朋友。非常高兴,我觉得要多聚聚,留一点东西在这儿,非常开心,也特别感谢曹涤非,他也是昨天冒着雾霾的危险,从日本过来。

 

【曹涤非】:接下来我们要请出今天另外一位分享的嘉宾,马未都老师,有请马老师。

 

【马未都】:各位好!这么狭小的空间里面这么多人,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谢谢。

 

【曹涤非】:今天我们就直入主题,首先想请教二位老师关于目标,最近有一个话比较火,人生要先定个小目标,二位老师有什么目标?手头忙点什么?

 

【吕永中】:我最近的目标快要实现了,把这个空间落地下来,说明我非常喜欢北京,虽然有人说北京雾霾这么大,你们上海过来去干什么?我说我相信党中央一定把北京的雾霾治理好。

 

【马未都】:我对于雾霾没有什么指望了。其实我刚完成了一件事,我和吕先生认识是从他的作品开始,一直想约着有机会多聊聊,我也很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前两天我正忙我那个博物馆二十周年,二十周年刚刚做完,10月28日在上海做的,博物馆二十周年加上海馆落成,两事变一事。这事完了以后,我就点累。我这个人的好处就是能够自我调养,比如我可以短睡,每天就睡几个小时,持续不断的工作,但我也可以长睡,比如说我今天就算长睡,我从昨天晚上12点钟整,关上手机以后睡到今天早上醒过来的是9点30,九个半小时,到我这个岁数人能很沉的睡九个半小时,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就是能放下。人家老问我,你睡觉质量怎么样,我就很形象的告诉他们“每天死一回”,就是死过去了,不知道,天大的动静都不知道,所以恢复得比较好。所以我今天是两事,这事完了以后,4点钟要回去接待几个日本人,7点钟在北大有一个日本人书的发布。所以你说要什么小目标,其实对我来说,人生都是走一步算一步,我从来没有定过什么目标,做博物馆也不是我一开始想的,一开始是个兴趣玩,后来发现这个事你光有兴趣不行,你得把事做好,就变成一个责任,它是演化过来的。要让我说人生有什么小目标?真的没有什么目标,简单的目标就是今天看明天,明天的备忘录上是空的,是最高兴的,如果每天的备忘录上一堆事脑袋就大了。现在可惜的是,我经常是这样的,事情是垛着,什么叫垛着?这事还没有彻底完,那事就开始了,这就叫垛着,这个状态并不好,希望大家不要这样,谢谢大家。

 

【曹涤非】:两位老师都很客气,有一点是共通的,两位老师研究的,包括从事的都是跟我们生活方式有很大关联的内容。可能马老师相对来说更关注古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吕老师更关注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家其实都是通过不同的物品,不管是通过收藏还是通过设计的,其实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我想请二位就这个话题聊一聊。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古人的生活,对今天到底有什么关照的意义?反过来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反思并且去考虑观望我们的未来?

【马未都】:生活方式,我觉得不是很难说,其实是两种,一种是精神需求,一种是物质需求。一旦有精神需求,首先表明你物质能达到基本温饱状态,并不是你富裕就能有精神追求。我见过很多很富裕的人,一点精神追求也没有,也没有审美,一会儿我们可以聊聊审美。简单的说,没审美是一个绝症,跟钱多钱少没关系,钱越多越治不好,有的人你看到恶俗不堪,就是钱多。我觉得古人的精神追求,也不是说历朝历代都一样,不是的,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也有被这个社会挤兑的七零八落的时候,也有一个社会风尚,一个时尚的时候都有。所以单独的说古人和今人没区别,古人也有精神追求特别在意的人,也有拿艺术不当艺术的人,今天也是这样,生活可简可繁,真的是跟钱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能说跟钱没关系,不是太大的关系。

 

要想改善这个,我原来认为需要两代人的努力,现在我觉得一代人可能也能行。我说两代,实际上就是说三代人,到我孙子这一辈,这个社会会有改观。同样的环境,每个人的精神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其实是赶上了一个很好的时候,社会给了你这样一个机遇,或者给了你自己的一个空间,所以我们今天走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看到让你很舒适的,心旷神怡的设计或者空间。我去过一些乡下,现在乡下有很多人在努力的在改造农村,比如说我昨天看到一个公众号上发了一个杭州有一个餐饮叫外婆家,那个老板花了六千万,租了个村,把那个村改造了,起码从图上看都是很不错的。我觉得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对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古人的要求呢,其实有的没有说出来的,没有人总结,因为古代出版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也没有这么多学术研究机构,这个很重要。你有学术研究机构,才能把这些东西归纳出来,古人都靠只言片语,你多读古书,有些人写的只言片语中你能感受到古人精神的需求。所以呢,古人就是自顾自的,能看到时代好的时候,出现的文人比较多,就像宋代文人非常多,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绝招。

 

不幸的是,我们这个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很坎坷的进程,我们从来没有脱胎换骨,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在农耕和游牧两大文明的冲撞当中,遍体鳞伤的活到今天。在这里面,我们其实还吸收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优点。某种意义讲,我们身上每个人的文化烙印中跟游牧文化更近一些。比如你的着装,你的饮食习惯,你的起居方式,严格的说都不是我们汉文化的,都是学的,中国人就一本事“抄”。

 

所以古人和今人的精神追求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区别和界限,就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追求,你想一步,犯不着想多少步。你看下围棋的,国手都是多少步以后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咱们就多这么一步就赢棋,大多数人都是看眼前这点事。我过去老说,不管你学什么,你就多想一步就够了,别弄得那么深,这样的话,你能活得更自如一些。

 

我刚才看到吕先生的设计,楼上的这个(窗子)感觉真好,可惜不是潘金莲,这种很难得。将来我要有这么一个空间,我也这样,哪怕阿姨擦擦桌子的感觉都很好,因为你平时很难有这种角度,很慢的速度去欣赏人。我们今天看的都是很快的,运转速度太快,脑子跟不上,天天学新词,很多事都不懂。光“蓝瘦香菇”让我弄了半天才弄明白,我说这是什么东西啊,所以每天都在学习,我现在就有点“蓝瘦香菇”的感觉。所以古人和今人在生活方式上没有异同,个人有个人的追求,文化生活使自己的生活趋向快乐,谢谢大家。

观众席

« 前一页123下一页 »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