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58798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2011-10 时间: 2012-04-15
在博物馆的大家庭里,专题博物馆是覆盖面最广的一类。艺术、生物、建筑、医学……几乎我们能想到的,甚至我们想不到的学科门类,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师崔恺就说,“这个博物馆的意义就在于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而整个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与表现,就完全围绕万花筒这一概念展开。从入口、楼梯、大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没有采用一般博物馆常用的方形和棱角,而是完全用圆形构筑了一个温暖和谐的空间。不论是电梯上升处的圆角,还是弧形的屋顶采光设计,以及透明塑材在大厅中的运用,都向我们透露了这座博物馆的理念:为孩子和女性这些传统社会中被边缘化的人群营造一个欢聚的空间。而它的陈列空间仍然是这一理念的延续,尽管由于文物保护的要求,他的展厅设计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博物馆展厅空间设计的藩篱,仍然是四平八稳的方盒子为主,但与其他博物馆的色调不同,他用蓝色、绿色的灯光和随处可见的允许游客进入的玻璃门,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气氛,也随时提醒着游客,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也是儿童成长的家园。
曾经有设计师说,博物馆类的建筑和改造,是设计师最愿意承接的项目,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项目容易得到政府充裕的投资,另一方面,博物馆建设项目能够给设计师充分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应该说,美术馆的建筑和设计,正迎合了设计师美妙的白日梦。2007年底竣工的中央美院美术馆,就是这样一个非常个人化的建筑。从内部空间看,美院美术馆的设计中,第一次把阳光照进了美术馆。灰色的外壳下,细碎的格子窗漏进缕缕阳光,阳光透过作为吊顶的玻璃纤维薄膜漫射开来,从而形成匀质光线后进入展厅,光线衍射之处跟随墙体的自由曲面演绎出不同的表情,在展厅的不同部位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你有幸在午后走进美术馆,温润的阳光,与作品构成一种奇妙的组合,让人有种想走入画中的欲望。当然,对这个美术馆,并非叫好一片,它室内的超大空间也曾引起颇多非议,它的设计师矶崎新先生对此这样解释,“这样的室内空间,为现代装置艺术提供了一个穹庐般的背景,还有什么会比在阳光下展示自己的作品更美妙的事情呢?”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外景
万花筒的概念渗透在妇女儿童博物馆的每一个空间里,图为它的步梯转角处
正待安装艺术品的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入口庭院的空间尺度
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专题博物馆中一直不为人重视的一类——灾难博物馆开始渐渐走进博物馆人的视野。事实上,在西方,以黑色旅游为号召的灾难博物馆一直是专题博物馆的热门。一位曾到以色列参观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朋友对我说,“无论是浸泡在泉水中的纪念碑,还是被反反复复低声呼唤的死难者的名字,都让我沉浸在一种无法释怀的悲痛中。这样的博物馆,给人的震撼绝不亚于耶路撒冷古城。”但是,这样的博物馆,在中国还基本空白。这更给跃跃欲试的室内设计师们留下了巨大的空间。2010年底正式开放的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作为国内第一座地震博物馆,它的室内空间采用黑色作为主色调,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融入黑色展厅中,对地震现场的模拟与再现,构成了这座博物馆的设计主题。可见,我国灾难博物馆的室内设计,还停留在写实阶段,侧重于对灾难本身的重构与描述,距离对灾难博物馆的要求——提升灵魂、警示世人还有很大差距。
其实,博物馆的室内空间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设计博物馆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博物馆的设计,从展厅,渐渐拓展到公共空间,从一个博物馆的单独形象,拓展到博物馆与城市规划中的种种微妙关系,从对博物馆建筑外形的刻意强调到对博物馆室内空间的逐步重视,这种变化,正给博物馆的室内设计师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作为专业的室内设计杂志,本期专辑其实是一种暗示,下一个博物馆设计达人,也许就是你。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