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53422 次 来源: www.id-china.com.cn 时间: 2010-08-18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欧洲一些建筑师想到了最少生存需求 (Existenzminimum)这个问题;他们为工人阶级设计并提供了很小的标准化的公寓。他们的目标是为社会最贫困阶层设计住房。这些要求是由德国建筑师 Walter Gropius提出的,他注意到一个问题,住房、空气、照明和采暖,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所必须的;他将“人们生物学上的需求提成到通风、照明条件以及很小的居住空间,特别是如果这个空间经过技术上的正确处理”。最少生存需求 (Existenzminimum)计划,于 1929年向国际现代建筑协会进行提案,提案内容是一个高效的双层公寓(公寓内带有楼梯)。这种住宅类型随后又衍生为两个维数,从而使得标准化成为可能,成本得以降低。超越最少生存需求 (Existenzminimum)哲学的是标准化的影 响,从那时起,它一直影响着房屋和塔楼的发展和设计。最少生存需求 (Existenzminimum)的房子成了适合普遍大众的无所不包的成套消费品:客厅、餐厅、(法兰克福)厨房、卫生间、洗衣机,以及后来出现的冰箱、电视和汽车。这是最小楼层面积与获得各种消费品的最好结合,它使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甚至在理想情况下,他们成为中产阶层的一分子。这样我们必须明白,追求生活空间里的最低要求,已经比在相对较小并且高效的城市里追求人类进步,更显得重要。当然,就个人而言,人们的生活质量正由于各种新产品(如今的电脑、手机和节能电器)得到提升,但在本质上,最小生活空间的质量问题,取决于我们如何融入到这个生存空间里,而不一定是如何设计它,或者它与周围的环境存在什么关系。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