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印象中国家 | 中国人的魂,藏在传统建筑的流年里

印象中国家 | 中国人的魂,藏在传统建筑的流年里

点击: 33550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9-11-06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韩文强

“传统建筑,我认为就是这个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它又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包含了现实人的一些生活。同时它又是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必须要去解决的问题——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的质量问题。因为毕竟传统的房屋,受制于它的时间,历史的阶段,包括它特殊的这样一种结构,跟当代人的生活不是能够完全去满足的。”

“我要做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连接吧,就把现代人的这样的一种生活的特征,跟传统空间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所以我觉得,那些优秀的东西是可以在现代的城市生活、在我们未来的设计当中去借鉴的,然后去把它进一步提升的。”

“比如像四合院很多的地方,其实面积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你却觉得你拥有很大的一个空间,然后你觉得很舒服、阳光会照射下来;然后有植物,随时感受到自然的变化;然后这个院子也很丰富,比如说朋友来了,大家可以在这吃饭、聊天,有很多公共性的空间。因为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中,人才能够彻底地去放松,能够实现一种诗意的居住。”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事情是用当代的语言,去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建筑,而不是一味的保留它不变的这种状态。有很多智慧、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要把它真正消化在现代建筑的语言里面,然后让新跟旧、能够真正地产生一个共融,最终能够促成一种比较积极的当代生活。”

有人在遗忘,有人在追忆,有人在奔忙。只要四合院的灯悠悠亮起,便能照见回家的路——那是北京城独有的温暖。

 

印象中国家·岭南家荣光

在岭南人心中,人必归族,宗族是他们的精神依归和生存支撑。

千年以来,中原战乱引发的数次移民潮,无数中原士族南迁并落户岭南; 到了近代,两广地区经济迅速繁荣,积累了大量的宗族财产。无论是为了安全还是发展,都使岭南民居形成了宗族聚居的格局。时光流转,一辈又一辈宗族故事传奇上演。

提到岭南民居,第一个被想到的一定是镬耳屋。相传只有出过高官的村落,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耳状的封火山墙,它不但寄托着岭南人独占鳌头的自强精神,也可以挡风入巷、隔火防灾,是岭南民居最显著的文化符号。

趟栊门是岭南建筑的又一特色,身处在闷热潮湿的岭南,广府的工匠们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了趟栊门,既通风透气,也保护了一定的隐私,尽显岭南人的智慧。

在建筑结构上,岭南民居最典型的是“三间两廊”,“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为岭南人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意境:一方面便于空气流通、消暑散热;另一方面隔绝风雨、遮挡阳光。这是岭南人最大的建筑智慧之一,也是家族凝聚的有效方式。

竖梁社建筑设计联合创始人及主创建筑师 宋刚

 “中国的很多民居,它的一些空间的属性,以及它在历史上,能够去承载着我们的乡愁记忆,仍然会成为我们很重要的一种居住的可能性。传统民居里面蕴含了非常多的智慧,也应该被我们现在的住宅设计去借鉴和学习。但是呢,现在的生活,它必然会有一些对于空间的要求。”

“传统民居,确实是它在有一些生活设施上,远远赶不上现代生活的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确实要重新地升级和改造传统的民居。如果对它的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同时,把一些新的居住的要素加进去,也许传统民居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居住形态。”

“一般建筑的活化,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把它进行翻新,这种物理层面的活化,其实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就是让新的人群、新的业态、新的产业进入老的空间。那么永庆坊里头还是有些很好的苗头。”

“有些年轻人,他比较喜欢这样的居住形态,或者他比较喜欢这样的一种街道的感觉,他把他的一些小店、一些文创的内容加进去了,或者相应的商业环境,更加的适应当前的需求,他可以重新地放置在这些老院子里头,从而实现这个比较高层次的一个盘活或者活化。”

开放创新的岭南人广泛吸收着各种文化,千年光阴浸润在岭南民居的方寸之间,家族传奇上演在岭南民居的开阖之中。何以归族?家在族在。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居异彩纷呈,

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缩影,更是老百姓匠心与智慧的凝结。

时光让世界改变了模样,

但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家”文化却历久弥新。

某种意义上,

我们在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传统民居的身影,

而是生生世世留存于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归属感,

走再远的路,它也能让我们找到自己。

 

« 前一页12下一页 »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