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印象中国家 | 中国人的魂,藏在传统建筑的流年里

印象中国家 | 中国人的魂,藏在传统建筑的流年里

点击: 33645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9-11-06

 

民居建筑凝聚着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集体智慧以及人文精神,也承载着中国人所特有的对“家”的归属和情结。然而,传统建筑在逐渐消失,不同地域的城市面貌正变得愈发相似,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近日,凤凰网家居与蒙娜丽莎瓷砖联合推出全网首档关于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传承的微纪录片——《印象中国家》。该片走进传统的街巷里弄和民居宅院,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民居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文化,帮助我们完成对中国“家”文化的印象构建,呼吁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扫描二维码观看正片

如何去思考传承的意义?城市化和全球化愈发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根在那里,我们应该去寻找和保留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和精神。传承,也是为了找到我们自己。

 

走进江南的梦里,叩开四合院的悠远时光,聆听镬耳墙的家族传奇,一起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厚篇章。时间的更迭让传统民居渐行渐远,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寻回打开“家”门的钥匙?

印象中国家·江南梦悠长

江南,是中国人的梦,在小桥流水中缓缓入梦。江浙一带自古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历代风流汇聚,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居住地周围经营兼具山水之美与文人趣味的小环境。

受唐宋写意山水传统的影响,结合当地水系发达的优越条件,形成了以水景、叠石、古树和花木有机组成的诗意居所。

江南园林因靠近水系,建筑规模难以展开,所以“以少胜多”是其一大特点:智慧的江南人巧妙运用粉墙、花窗、长廊来分割空间,割而不断,掩映有趣;“巧于因借”是江南园林另一特点:无论是近处的亭台楼榭,还是远处的山峦塔寺,都被江南人信手拈来地融进园林美景中,形成“迂回不尽致,云水两相忘”的美妙体验。

而江南民居依水而立,以桥相连, 因此“小桥、流水、人家”成为江南水乡最经典的画面,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形成河街集市。房舍间以造型别致的马头墙和观音兜作为隔断,既能防火,又有着祈求风调雨顺的丰富涵意;江南民居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复,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为棕黑或棕红色,显得十分淡雅脱俗。这一切,构成了轻盈灵动的江南村镇轮廓线。

耳边是如侬软语的咿呀小调,河边是洗衣淘米的人间烟火,匆匆岁月已换新颜,但江南民居的意趣和智慧却一代代传承下来……

FCD·浮沉设计工作室创办人 万浮尘

    “中国民居的魅力,从古至今来说,它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之前也生活在江南,江南这里小鸟依人。这种烟雨江南的生活,是很多人向往的。”

“江南的粉墙黛瓦,我们一片片的瓦,它烧制的时间是需要三个月以上。那这个的魅力在于什么?就是我们要有耐心地,让这个建筑赋予生命的时候,瓦,就有生命感。”

 

“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所以造就了这里的人的,平稳、安详的一个生活环境。它的建筑就产生了这样的文化特点。我们把传统的文化怎么进行深化,把一个很古老的建筑变得坚固,变得耐久而且变得有文化价值;让这里的山水更加自然,让鸟儿回来,让年轻人回来;把旅游,把再就业问题也都一并解决掉,让它有可再造血的功能,那整个自然生态的美丽乡村自然的,就呈现了。”

江南民居,饱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寄托着世外桃源的梦想。

 

印象中国家·京城旧时光

人们说北京的魂,藏在四合院的岁月流光里。阳光漫过屋脊,四合院穿越800年的时光,与我们在一片灿烂中相遇。

北京的四合院脱胎自典型的华北民居,可上溯至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至元朝定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将京中要地,按照经纬布局划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随即大规模形成。明清以来,四合院在漫长的时光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模样。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在这个院落可以听见岁月的回声起伏滑落,隐匿在院墙四角的记忆被重新点缀颜色。

缓缓推开宅门,迈出去又是另一番天地。这便是四合院的建筑智慧——“合”与“敞”。“合”是保存自我的一片小天地;“敞”是拥抱天地自然的大世界。“合”与“敞”在建筑上的有机结合,寄托着古人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与天地自然相互往来的愿望,也是中国人对“家”的最高理想。

当建筑与文化在时光的磨砺中愈发醇厚,四合院的身影却渐渐模糊,甚至被遗忘,但总有人承接着它的新生。

« 前一页12下一页 »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