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文:国一鸣
编辑:张丽芳
采访对象:Nikolaus Goetze GMP合伙人
“通过简洁的设计,使设计作品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是德国建筑师事务所GMP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设计理想。对于时髦的建筑现象,他们持批评态度并保持距离:“我们认为,将建筑设计得合理易解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时至今日,GMP进入中国已超过十年,一座座大型的现代建筑:南宁会展中心、临港海洋博物馆、重庆歌剧院······见证着他们的建筑理想与设计精神。ID专访了GMP合伙人Nikolaus Goetze,从建筑的角度谈谈他对德中两国城市的观察与理解。
ID:在您眼里,汉堡是个怎样的城市?
Nikolaus Goetze:汉堡是个水城。那里遍布湖泊与河道,与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线距离非常近,这一切都影响着那里人们的日常生活。汉堡港可谓是德国这个蓬勃的经济体强大的心脏之一。内、外阿尔斯特湖给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品质。河道是城市的架构。水赋予了汉堡独特性,同时也发展出一些有意思的空间,给汉堡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ID:汉堡和上海颇有渊源。今年4 月GMP 在上海举办了《回应与回馈》展览,探讨了上海和汉堡的经济适用型居住空间,在您看来两个城市在这方面有什么异同?
Nikolaus Goetze:在人们眼里,汉堡和上海都是高度发达的城市,这两个城市到目前仍在继续发展,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打算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这样就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日益增长,对于年轻人与平民来说,在城市里买一套房非常困难。而另一方面,汉堡和上海两市需要建设平价的住宅,以便吸引各种人群来此生活,这样可以更好地支持、组织、维护城市生活。汉堡打算用整合私有廉租房的模式来预防社会问题。上海在未来也坚持的紧张局势。因此,两个城市都不得不根据城内的体系找寻一些方案,来改善社会与公共住房问题。
ID:GMP 进入中国已超过10年,设计了大量公共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事务所是如何适应中国文化的?
Nikolaus Goetze:作为在中国发展的外籍建筑师,意味着我们势必要经历这样的文化交流。身为德国建筑师,我们用概念设计、高科技工艺与现代可持续理念来帮助我们的客户。另外,我们从各个方面研究着中国的文化,比如说各地的气候,房屋的朝向(风水),鲜明的识别等。正是这样的文化交流孕育了独特而出色的设计。
ID:GMP 很看重设计的可实现性,作品也因此往往显得比较低调,这种方式是否更能接近建筑设计的本质?
Nikolaus Goetze:GMP 的哲学代表着永恒的建筑。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相信,建筑可以履行平衡社会需求这一职责,我们尊敬场地的特征与场地的功能性,而这都需要建立在具说服力的概念之上。根据这样的建筑定义,我们要遵循结构规律,要以谦逊的态度促成一个归纳、简化的过程。
ID:中国的城市正在趋于同质化,作为建筑师如何使城市在更新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可否通过案例说明?
Nikolaus Goetze:每个城市都需要界定它的身份。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服务业的中心,一条黄浦江将城市划分为上海老城和现代的、急速发展的浦东新区。位于西湖旁的杭州,人们可以从它的背面看到延绵的茶山。目前城市规划的推进,强化了城市中心区的天际线,以此来迎合西湖的自然风光。如果我们非得对城市进行再建设应赋予城市本身新的独特性。芦潮临港作为上海市的卫星城,因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人工湖塑造了个性。河道联系着靠近湖泊生活的人们,这样就加强了“水”这一主题。
ID:可否分享一个您做过的印象最深的中国案例?
Nikolaus Goetze:如果你问我在中国做过的哪个项目是最喜欢的,这就好像是在问一位有着6 个孩子的妈妈最喜欢哪个孩子一样。每个项目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客户与使用者。南宁会展中心是我首批项目中的一个。它是我们最认真的项目之一,是我在了解了中国的招待习惯、政治活动与客户之后,确定了合作进展、当地的合作伙伴以及项目实现的时间节点。重庆歌剧院因为它的场地与尺寸让人印象深刻,临港海洋博物馆则可以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概念。我们已经有许多项目在中国竣工。有时,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难以满足建筑品质的最高标准。但我非常欣赏果断的中国客户,他们相信未来,并选择现代主义,希望以抽象的现代主义建筑语汇重现失去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