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文:李慧 对话:张雷 资料提供:品物流形
品物流形获得2012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全场唯一大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设计师品牌。ID编辑前往余杭品物流形工作室对设计总监张雷进行了专访。
明代漆工专著《髹饰录》提出:“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不仅阐明制作设计和生活的关系,也说明了内容本质和形式的规律,强调造物艺术的“师法自然”。张雷和Chirs、Jovana来自米兰,却深扎余杭,研究中国设计,他们坚持的自然造物,正是现代设计语汇和中国自然哲学精神、传统设计理念的融合。最终他们设计的From 余杭,消解中国式的设计,溯源传统,回归自然。From余杭在2012米兰设计周满载盛誉,但是殊不知其背后是他们“很疯狂”的五年付出和辛劳。
2004年张雷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随后创办了品物流形。最初,他专注于工业设计领域,甚至曾经研发过一款不会烫手的熨斗,但是这款发明却没有被市场接受,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张雷说,中国商人太务实了,他们绝对不会出售市场上没有的东西。中国业主非常明确、短期利益并快节奏的商业诉求,令张雷非常不适,他认为在如此设计商业化的氛围下,设计师很容易沦为商业的工具,这不是他所想的设计师应该有的状态。于是,自感遇到瓶颈的张雷,将公司重组,卸下总经理职务的负担,前往意大利米兰学习深造。
在意大利,他发现了设计师还可以拥有另一种工作方式。意大利设计师非常关注自己的文化,他们只有自己固定的独一无二的风格。国外设计师只做自己的设计,甚至可能一生都只在做一件事情,他们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业主会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寻找对应的设计师。这种方式完全不用于中国,在中国只有业主的需求,设计师不仅什么都会做,还什么都能做。从意大利设计师那里,张雷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设计方式——有自我,有自己的根。张雷说,从1999年开始学设计,十年间他都没有做过中国设计,反而到了米兰,他开始尝试“有自己的根“的设计。
2009年,张雷策展“中国设计在思考”亮相米兰设计周。源起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涌现的大批中国花纹,张雷思考的是:如果没有这些花纹和图案,中国设计还能做什么?在此假设下他和设计伙伴开始挖掘中国设计的根——自然哲学。中国的传统设计方式是以更自然的方式来进行,不仅材料是自然的,还注重挖掘和遵循材料自身的规律,比如不费一钉的卯榫结构。第一次尝试,就得到米兰设计周的认可。为了继续中国设计,张雷带着全新的设计团队回到余杭。
开始From余杭品牌策划的时候,张雷在计划中写到:五年不上市。于是,他们真的用了五年的时间来进行设计研究。他身边很多朋友和客户都不能理解,希望他尽快进入商业化。甚至圈内,有人说张雷“很踏实,很疯狂”。张雷笑说:“我希望做一个很慢的品牌,让它很从容的进入市场,因为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从做中国设计到反对中式花纹,再到传统手工艺,融入自然哲学等等的尝试之后,我们渐渐找到了这个核心,最终落脚点是‘自然造物’。我希望把我们追求的‘自然造物’坚持下去,如果是五十年,用五年来打基础也并不算长。我们还有其他客户和设计工作,我们也能养活自己。全世界的设计师都是这么干的!在米兰,有的设计师可以白天去饭店做服务生,晚上再做设计,因为他做服务生也许比去一个公司做设计师的收入更高。我觉得设计具有一定影响力,才会有更多经济收入,而不是用设计去迎合市场。”
From余杭推崇以自然的状态存在的,现代并足够精致的生活方式。张雷反对中国形式化的作品,他认为必须寻到原则性的、根源的东西,形式可以多样化。在他看来设计师最终代表的是生活方式,所以设计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From 余杭注重挖掘传统生活方式,再用现代设计重新打散并审视的结果。《考工记》有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From 余杭遵循天工之序,从材料、制作工艺到最终形态完成,都经过全新思考和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设计核心围绕“自然造物”,思想核心是“希望用软性的材质缔造一个相对刚性的世界”,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对待自然和事物的态度,以“舒“和“柔”的心态迎接世界。
时至2012年,恰好是From 余杭的第五年,张雷和他的团队正在筹划上市。目前From 余杭仅在瑞士和米兰的设计精品店出售,国内只有北京的吾号和尤伦斯艺术商店。谈到未来的市场,张雷又说:“我一个朋友说‘你挺好的,你现在像在酿酒一样,需要很多年来发酵。’一瓶酒在酿到第五年的时候,上市也不会有很好的价格。也许十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