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否对我们解说有关树屋酒店的设计过程?如何将这样的建筑结构放置到参天大树上?在建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技术上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在工程中使用了哪些技术?
David: 对于自然之美而言,建筑结构显然是次要的。所以“观光酒店”的选址显得极为重要。能够看到壮丽的自然风光是设计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事情,我们强调将建筑结构自然地融入环境。“The Big Beach in the Sky”规划项目中的树屋项目就是此类建筑典型。但这样的结构在建造之初却没做预先的规划和设计。我们并没有画所谓的设计图纸,仅仅将木头垒成鸟巢的样子后再稳定地搭建在所选的大树上。当然,我们所做的树屋酒店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满足6人住宿的需求,游人可以在棚下休憩,尽赏眼前美景。
“The Big Beach in the Sky”是很大的规划项目,因此需要特别进行对棕榈树区的选择。我从美国俄勒冈州请来了最棒的树屋建筑专家,最近他发明了一种三英尺长的不锈钢“义肢”,有一半嵌入树干,承重的主梁简单的放置在突出的钢筋之上。你不能使用固定连接,否则在暴风或台风侵袭之时(在海南这并不少见)摇动的树干会摧毁整个结构。所以它被设计成能在暴风中轻微移动并能摇动它的“肢体”。由于不锈钢作为惰性金属并不会对树有任何伤害,事实上,大树甚至根本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
另一处精密的考量就是楼梯。我决定不去搭建直达树屋的楼梯,它只会抹杀树干的雄壮之美,因此我决定借鉴毛伊岛海滩俱乐部——从邻近树屋延伸出桥,直接延展到美丽海滩前的大沙丘上。我也不愿意在树屋内搭建标准的楼梯。唯一的楼梯被精心地镶嵌在主干之中。将一级台阶嵌入树干会耗费5天的时间, 由于不使用任何钉子, 一年后随着树的生长它就自然成为大树的一部分。这些精雕细琢在美国几乎是见不到的, 它需要的工艺只有极具艺术领悟力的雕刻家才能完成。
请问您有信仰吗?看到您在建筑中融入很多有关道教佛教的理念,您心中的道与佛是怎样的?从树屋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到您的建筑哲学?又是如何体现的?
David:我是生于洛杉矶的犹太人,但从来没有特别喜欢过某种宗教,虽然这是基督教或犹太教的传统,但我与上帝这一信仰的关联却极为疏浅。我第一次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是当我面对毛伊岛绝美的自然风光,我想我真正爱上了“自然母亲”,那是很直接的感官接触,众多层次的爱慕感迎面而生——从精神到肉体。
在我开始建造树屋之后,观音菩萨对我而言变得非常重要。她给了我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的异乡人所需的种种帮助。我每天都会在午休时刻来到附近佛教公园观音塑像面前,跪下来冥想并祈求她帮助我建造一座伟大的树屋。菩萨的木雕高约4米,她的神情、嘴唇和直视着你的眸子充满了感情和希望,感官的美丽同时使我心醉神迷:我终于找到了我的上帝。那时一些德国工程师在正对着树屋的海上设计了一座128米三面观音雕塑,因此其中一座树屋被称作“观音阁”。我确信观音此时正俯视着树屋,充满感情和理解,同时审视着我对其提供的帮助的完美呈现。
我最好的朋友张大师是个和尚。十年前我遇见他时曾请他帮我设计禅树屋,而他说我必须先参悟禅宗。他来到毛伊岛的树屋住了一个月并教我如何参禅入定。事实上我并没有完全遵循禅的训诫,但在我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我对风水更有了研究。我的风水观并非传统,更多基于道家的直觉。我参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计划:在南山现有的树屋旁新建一个树屋旅馆,该设计是基于佛教八正道,按张大师的想法,这也是个可以沐浴身心的心灵温泉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