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人文
建筑主体只有一层,没有很大的高低起伏,依靠体块、屋顶的转折关系、树木的种植,分出了远近的层次,从广场上看过去,建筑轮廓与背景山势融为一体。如果说这背景是一幅风景画,那么现在就是一幅山水画了。古代画家在描绘山水时,山间小路上行走的人、树林中隐约的庙宇等,成为画中不可缺少的;而诗人在叙述完宏观的场景后,孤帆、轻舟、小桥等总成为风景最后的落点。无论画家、诗人还是建筑师,他们在为大家展示风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展示出他们心中的状态,李晓东说道,“有时候,一个建筑其实就是一个激活点”,一个对特点的地域,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激活,于是,风景中有了人文的一笔轻轻勾勒,风景也被激活了。
当代性?地域性?
以灰色的瓦和木色百叶组成建筑的主色调,加上围合出的天井、建筑外的厦子(即外廊),让人想到了丽江的纳西民居。曾经有一位老师和我说:做一个设计前,想想这块土地需要什么,李晓东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一个作品建成后,希望是属于这个地方的,是从这个地方长出来的。对于玉龙雪山脚下这片土地,建筑师给出的答案,很多点上看出了和纳西建筑文化的重合,然而它却又不拘泥于一些总结的关于纳西民居特点的“理论”: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而这个建筑主体为钢结构,在8度的抗震等级下,钢结构无疑是最坚固的答案,这样的结构形式也相对更自由,更轻松,建筑本身也对结构形式毫不掩饰,钢结构的构架、节点等一些构造细节都暴露在视野中;而纳西民居中常提到的所谓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南等在这座建筑中既有相对的体现,又有建筑师针对功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做的重新诠释。李晓东说:“理论只是帮助理解的论述,”并不是实践的样板,也更不能成为那些表面的模仿和符号的直译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