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年过半百苏式建筑的前世今生

年过半百苏式建筑的前世今生

点击: 31029 次 来源: 西安日报 时间: 2010-11-29

         核心提示

        最近,陕西省第八建筑公司旧家属楼拆迁,引起人们对“苏式建筑”历史的记忆和存亡的关注。
        “前苏联图纸用火车拉来”
        根据《西安市志》记载,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西安被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全国156项前苏联援建重点建设项目中,布点在西安的17项,项目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从1954年12月开始,西北国棉三厂、西北光学仪器厂、庆安机械厂、华山机械厂、西安电力电容器厂、庆华电器制造厂等一批机械、纺织、航空、电力设备、仪器仪表及国防工业大型骨干企业在西安兴建,至1964年,最后一个项目东风仪表厂建成投产。
        “这些项目,不仅厂房由前苏联专家设计,连设备都是前苏联的。”从事建筑历史科研、教学的西北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责任教授吴农说。
        “当年上大学时,我的老师说,这些企业建厂所用图纸很多,是用火车从前苏联拉来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军教授告诉记者,这是有可能的,每个厂区要多少座楼,每座楼都有几百张图纸。工业生产区,一个车间,建筑、水、电、暖,每个工种都各有一套图纸。正规的设计都是这样,不像现在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省钱互相抄来抄去。这些都在前苏联设计好,然后拿来干。设计需要很多人,不可能来西安设计,那样等于要把几个设计院搬来。
        参与编写《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志》的西安高压电磁厂退休职工王克俭告诉记者,1953年5月,我国政府与前苏联政府签订协议,确定由前苏联为我国设计并派专家帮助建设高压开关、水银整流器、高压电磁、避雷器、电力电容器、绝缘材料等项目。1953年10月30日到11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与库内林等50名前苏联专家来西安定点,实际察看了西郊的地理位置,确定了厂址。前苏联承担工厂的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生产厂房、总平面图和厂区公用系统的施工图设计。1955年开始工程施工,仅两年时间,在沣惠渠两侧,沿大庆路一带,19座高大厂房拔地而起。 西安高压电磁厂从1954年5月兴建第一栋职工宿舍楼,到1964年时共建职工宿舍楼15栋。
        “苏式建筑”曾遍布西安东南西北
        西北电建四公司职工胡文革告诉记者,根据单位老职工回忆,当年纺织城沟壑纵横、叶草丛生、一片荒凉。他们公司承担了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等纺织城的生产、生活等全部建筑任务。
        “当时电工城4家工厂全部建筑工程由西北建筑工程局承包。”王克俭说。
        上世纪50年代,除了17项前苏联援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当时建起的其他大企业的建筑风格,也和那17项建筑相似。年逾古稀的陕棉十厂退休职工刘老太太告诉记者,陕棉十厂建厂比纺织城要早,但生活区的楼房和他们的风格一样,而且在生活区一村有两三栋平房,前苏联风格更浓,没有围墙,门前有台阶,台阶上有小亭子,当时为厂长王宝林等厂领导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军教授说,上世纪50年代建设受前苏联影响大,基本都是那种风格。当时一阵风学前苏联,包括城市规划,都是学前苏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不是前苏联专家设计的,而是1956年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同时设计的,但依然是这种风格。
        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安的“苏式建筑”遍布西安东西南北。
        大庆路曾受批判
        提到电工城,总能让人想起宽阔的大庆路。
        王克俭告诉记者,西电公司生产区和福利区有100米宽的隔离带大庆路,路中间有绿化带。开关厂的翻砂车间和绝缘材料厂的油漆树脂车间,与宿舍区均保持100米到300米距离。但这种做法上世纪70年代曾受到批判,说我国土地这么珍贵,这样太浪费。现在看还是好。
        黄河机械厂退休职工伍永尚说,黄河厂与生活区相距1公里多,中间隔着万寿路和幸福路,步行要20分钟,现在都有人上班坐公交车。本来计划万寿路和幸福路之间是绿化带,当时是农田。上世纪70代开始有单位在其上盖房。
        王军说,当年电工城生产厂区和生活区的规划是苏联专家设计的,这种模式在兰州、洛阳都有。居民楼的布置,其特点是围成一个大院子,不考虑朝向,临街必须是楼,哪怕西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宿舍楼和家属楼,都是这种模式。现在盖楼房都朝南,朝向是关键,大家都要阳光,避开西晒,一排排像军营。“苏式建筑”,生产区和生活区中间要有50米到80米的绿化隔离带,这一点到现在我们都很感激人家。咱们后来的城市规划,少有这样做的。现在重视绿化,发现这个绿化带非常好。
        “亚洲第一大厂房”
        说起西安的“苏式建筑”,人们自然要想到西安高压开关厂门口带有尖顶的老办公大楼。
        西安高压开关厂退休职工张端庄说,西安上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援建项目中,只有高压开关厂大门上有这个尖阁楼,一般人上不去。他于上世纪70年代曾上到阁楼上,里面放了些游行用的旗帜等零碎东西。
        原西开报总编王黛1964年进厂就开始在这栋建于1956年的老楼里办公,他对这个楼的最深印象是里边安静。因为要写厂志,他曾上到楼顶的小阁楼里看,这个阁楼没有专门用途,只是作为装饰。
        王军说,“苏式建筑”为三段式构图,四平八稳,中间高,两边低,上有钟塔,以体现宏伟气派。
        张端庄说,西安高压开关厂车间大、高,里面有航车。他退休后在其他单位干过,没有那么大的厂房。王克俭说,西安高压电磁厂一个厂房下有7个大车间,号称亚洲第一大厂房,设备也是粗、大、笨,不能和以后引进的设备相比。
        西北建筑设计院原副总建筑师吴廼申认为,这种钢筋混凝土构件笨重,防震不好。现在多用轻型材料,如瓦钢板。现在也有大跨度厂房,如在泾渭开发区,但都是钢结构。
        小窗户节能
        一般人看到最多的是像纺织城、电工城那样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职工宿舍楼。
        伍永尚说,黄河厂这种宿舍没有客厅,每户进门一个长走廊,多分三间卧室,门都对着走廊,浪费大,窗户小,只有两扇,阳台都是敞开的,当时也没有人包,一刮风,晾晒的衣服经常飘到楼下。干部和普通工人住一样的楼,只是级别高的干部一家一户,而其他工人可能两三家一户。
        王克俭说,西安高压电磁厂这种宿舍楼都是三层,因一户往往住两三家,每家有都三四个小孩,一个大门里就有十几个小孩,往往为上厕所、用水闹矛盾。
        这样的房子在过去不容易住上。王克俭1958年进厂,很向往住进这种楼里,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住上。他住时已经改为独门独户。张端庄1968年进厂,但因为他家有私房,单位一直没有给他分房。
        吴农也认为,窗户无论怎么做,其保温性能都赶不上墙。但这种房屋布局形式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厅,俄罗斯现在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面临存亡
        王克俭告诉记者,唐山地震后,1978年开始,西安高压电磁厂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 并加了两层。
        刘老太太说,陕棉十厂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上世纪50年代的楼房加固,并加了一层。而厂领导住的前苏联风格的平房,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拆了盖成楼房。
        王黛说,高压开关厂的老办公楼也改造过,原来大门在西边,1983年改走东边。外墙以前露砖,后来也外表涂抹了东西。 张端庄说,办公楼后来里面也装修了,以前办公室门是简易的,后来成了有门套的。西安高压开关厂生活区的老宿舍楼都基本拆了盖成高楼。
        “黄河厂上世纪50年代建的50栋家属楼,现在只剩下9号楼1栋,其他有的拆了,有的改造了。”伍永尚说。
        吴廼申说,现在中国是个大工地,到处在建设,以前的“苏式建筑”成为了历史。高压开关厂门口的老办公楼说不定也难免被拆的命运。
        典型“苏式建筑”少
        王军说,西安没有非常典型的“苏式建筑”。清华大学有一座教学楼很典型,是模仿莫斯科大学的。
        吴廼申也认为西安没有很典型的前苏联风格的楼房。前苏联建筑风格有两种,一种是像“洋葱头”形状的圆顶建筑,是二次大战前的典型建筑。另一种是尖塔,二次大战后建了几十座这样的高层,包括莫斯科大学。前苏联建筑风格当年在国内不是很盛行。国内建筑专家很多是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毕业的,和前苏联的欣赏习惯有区别,因此只在东北影响大,越向南,影响越小。梁思成借前苏联提倡民族形式建筑,搞中国的大屋顶,西安受这种影响大,如市委礼堂。本来人民大厦也要搞大屋顶,后来反对浪费,给反掉了。电工城的家属楼是西北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只有个别地方有前苏联风格的装饰,不能叫“苏式建筑”。
        吴农曾专门到俄罗斯考察了一趟,他认为,从专业上没有“苏式建筑”说法,而叫“西洋式”,前苏联也是学西欧的,圣彼得堡就是抄袭法国巴黎。但他认为,电工城和纺织城生活区也是仿前苏联形式,集中式住宅。之前我们没有这种形式,我们是从前苏联老大哥那里学来的。这些住宅楼砖的砌法、楼梯式样、室内布局和前苏联一样。前苏联有钱的做的好一些,有装饰,没有钱就简化。
        有选择地保留下来
        “各个时期建筑都有保留价值。”热衷历史文化的市民叶阳雨认为,西安不能光有周秦汉唐地下出土的,而没有地面上现存的明清、民国、解放后的优秀建筑。它们长远升值价值很大,其改造和利用开发价值,远远大于拆了建成高层。
        吴廼申认为,西安上世纪50年代建设刚好碰上增产节约,许多生活区住宅楼标准低,占地多,有的是草泥浆抹墙,现在破烂不堪,没有保留价值。但建筑不能铲光重来。 像西安交大老教学主楼标准比较高,有保留价值。大学的老房子不能拆,否则学生就不认了,学生对这些老房子有感情。
        吴农认为,现在中国出现城市化运动,上世纪50年代建的企业,都在要拆的范围之内,企业也面临产业升级。这是大趋势,谁也挡不住。但怎么拆?这些建筑都是上一代人的足迹,和大明宫一样,都已成为文化足迹,一旦将来有人问起那段历史,电工城、纺织城是什么样子,怎么回答?为什么巴黎、圣彼得堡人气旺,就是把历史文化保留下来了。日本拆了大量老建筑后,就很后悔。 人类足迹很重要,不能光看照片,实物一点没有不行。一个人吃饱喝足了,没有历史很空虚。 你有名,不是光看经济,还要看足迹,否则就像暴发户。当然不可能把所有都保留下来。
        “苏式建筑”的出路
        该怎么妥善保护西安的“苏式建筑”?
        叶阳雨说,陕建八公司的“苏式建筑”,典雅、大气,墙体厚度、建筑施工水平相对较好。目前整体保护完整。院内绿树成荫,有五六十年的中国槐、松树等,很时尚、很洋气,布局很好。旁边车水马龙,但这个院里清静。特别是秋天,落叶飘洒,非常美。如果能建一个反映西北变迁的建筑历史发展博物馆,做成创意文化产业园区,搞一个高档的会所,里面建艺术工作室,办酒店、宾馆,这种形式目前在国际上很受国际游客欢迎。这样一定能为西安争得名声,成为西安的一张新型名片。
        吴农说, 大跨度厂房可以改为体育中心、超市、图书馆。高压开关厂办公大楼是比较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的印证,以后可以改为电工城博物馆或做他用。他现在正在建议将西工大的几栋家属楼保留,让后人知道当时老师是怎么住的,可以改为他用。现在整天讲节能减排,不拆就是最大的减排。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