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 二王庙2010新生

灾后文物重建1号工程 二王庙2010新生

点击: 30152 次 来源: 四川日报 时间: 2010-11-14

         两年前,大地震使二王庙饱受重创。为了抢救二王庙古建筑群,中国当代“顶尖”文保机构云集都江堰。2008年6月30日,二王庙维修保护工程拉开,投资1.05亿元,为灾后文物重建的1号工程,备受世人瞩目。

        转眼两载。在文保大师的巧手修补下,二王庙逐渐恢复了旧貌,获国家验收专家组的称赞。2010年11月18日,二王庙文物本体修复竣工仪式即将举行,本报记者提前进入采访,揭秘背后的故事——
        是异地重建还是原址恢复?
        文保专家看到严重垮塌的二王庙古建筑群时,意识到二王庙所处的滑坡体是修复中最大的难题,曾有人提出迁址。
        难题现在终于破解。如今,160根抗滑桩、1000多根小径桩和650余根锚杆、锚索牢牢“钉”入玉垒山,二王庙在原址重新站立。
        11月9日,记者再次来到二王庙,曾经一片废墟的戏楼、乐楼等古建筑已重新站立,条石垒砌的挡土墙显得坚硬牢固。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6000多平方米的二王庙楼堂殿阁集中于一条狭窄石梯的两旁,顺着山坡蜿蜒延伸。省文物局副局长朱小南曾经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曾对其做过地质治理,但水泥桩打得不够深。
        对二王庙的修复,更大的秘密隐藏在地下。在都江堰市文物局副局长樊拓宇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二王庙场地加固工程平面图》,图上标明了山体打下“钉子”的各处地方,宛如给古建筑群装上了数道保险锁。
        “去年2月起,辽宁有色基础加固公司对山体进行了地质灾害治理,到去年11月结束。”樊拓宇说,辽宁方面仅地质勘探就达数月。勘测表明,二王庙紧紧依靠着的滑坡山体长约160米,宽110米至160米,平均厚度15米,其中最大厚度达30米,总体积约30万立方米。“虽然滑坡体是花岗岩地带,但是这种花岗岩很特殊,是砂石结构,非常疏松。”
        为使结构松散的滑坡山体形成一个整体,辽宁有色基础加固公司首先沿江边打了一排抗滑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滑桩每根直径为1米,打下深度为16米-23米,一直进入了中风化岩层线下2米,好像72颗“钉子”把滑坡体牢牢地“钉”在玉垒山上。
        “治理滑坡体,以抗滑桩为主。”整个山体一共打入了160根抗滑桩。沿江边是采用机械挖孔的方式,而戏楼等古建筑基础下的抗滑桩则是采用的人工挖孔的方式。
        “山体中还打入了1000多根直径在0.5米以下的小径桩、树根桩。”樊拓宇指着 《二王庙场地加固工程平面图》上的标注说,“各种结构交错,在地下盘根错节,把松散的泥土紧紧抓牢。”保证二王庙不会陷入 “滑落”危机,有的地方用格构梁、锚杆、锚喷等来连接,比如,大殿前的滑坡体是打入深12米的钻孔灌注桩,二殿后面主要用格构梁。由此,布下了一张钢筋水泥大网。
        为重建二王庙,“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加固方案。”樊拓宇说,实施前就经过了专家的数次讨论。
        今年8月13日和18日,都江堰暴雨如注,特大泥石流灾害爆发。当时,二王庙维修还在进行当中。灾害袭来,二王庙建筑群外的地面仅形成了一点淤泥。二王庙,经受住了大自然的突然袭击与检验。
        是保留砖柱还是恢复木柱?
        二王庙,初建于东汉。千年修葺不断,曾有民间传说每甲子二王庙就要修葺一次。何时将砖柱换下了木柱,不得而知,要不要保留这一历史维修信息呢?
        文保专家们肯定地回答,木建筑抗震性好,修复就是要纠正以往不正确的做法。
        记者记得,地震后几天曾到二王庙。那时,人只能踩在废墟上前行。当时同行的考察专家就发现,二王庙中使用了大量的砖柱,稳定性不好易折断。
        “二王庙是木结构建筑,砖柱是后来维修中替换了木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舟在设计修复方案前大声呼吁:灾后修复二王庙,需要纠正以往维修中的错误做法。吕舟的看法,最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
        在二王庙封闭施工的现场。记者见到西山门、戏楼、乐楼、铁龙殿……各处建筑已恢复了往日的面貌,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河北木石古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工程师刘东光指点:“这是灵官殿。”眼前,10多米高的柱子笔直挺立,整座建筑显得格外挺拔。“灵官殿外檐12根柱子原来都是砖柱,地震时全部垮塌。”刘东光说,修复时全部换成了木柱。中间的4根柱子,原是用两根木头拼接而成,这次也更换成了整木。
        发生了弯曲的木柱,施工队伍并没替换。刘东光说,比如大殿前的木柱向右倾斜,就把连接构件依次取下,然后用钢缆把柱子绑好,用吊车向左拉直正。
        以前的二王庙,是使用四川当地楠木所修建。建筑群旁如今还有众多楠木环绕,有专家推测,这些楠木除了绿化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为日后维修建筑所用。可是,如今的楠木已被列为珍贵树木,不得砍伐,怎么办?其实,福建泉州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早在工程开始前,就四处物色木材。
        “古建筑修复,专用木材很难找,尤其是超过10米长的木材。”总经理刘大山告诉记者,二王庙中大量使用的杉木,是在湖南一家林场找到的。而大殿、二殿、灵官殿等由于建筑体量比较大,对柱子的硬度、长度要求高,杉木还不行。后来经过与设计单位沟通,选择了一种名为“菠萝格”的木头。“属于红木的一种,是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的,一根的直径就有60厘米。”
        修复二王庙的难度,还有施工场地狭窄。为了运送木材,施工队伍顺着二王庙二殿的山势,架起一个长约67米的木料滑道,要将木材放在小车上,通过滑道运到加工场地。
        “往往木材比小车还长,运到后,还需要12个工人抬。”刘大山说,为了不碰坏殿宇周围的楠木,还给每棵树都穿上了“衣服”作为保护。
        是用新技术还是用原工艺?
        日本专家考察时曾提问,“二王庙修复运用了哪些新东西?”施工方这样回答:还原古建筑原貌,应按照原位置、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的方法加以修复等。
        二王庙修复中,用了70%的原构件,对于“最大限度保存和使用原有构件”,国家文物局验收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年10月29日,由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领衔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维修保护工程专家组,对二王庙进行了竣工验收。专家们对修复的二王庙赞不绝口,并将其推荐送评国家文物保护优质工程奖。新中国成立以来,此项殊荣仅授予过西藏布达拉宫。
        站在戏楼前的台阶下,记者眼前“二王庙”门匾上,三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要知道,这块门匾曾在地震中纵向断裂成两半。这次修复,工作人员先小心翼翼把门匾对接,再使用拓片把字体缺失的部分拓上描画,才恢复了原样。“这种修复,比新做一个还费事。”刘大山说。
        为了保持古建筑修复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在拆卸原构件时就将可利用的建筑构件和材料进行拣选、编号和分类堆放,修补时再对照图纸记载一一对号入座,像拼图一样复原。
        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的 “深淘滩、低作堰”石壁已修复完毕。记者走近一看,“作”字和“堰”字上还有一点石块没拼接上,“这也为了保留一点地震带来的痕迹,所以特意没有修补。”刘东光说。
        走在二王庙,已找不到地震的痕迹,更看不出新的印记。疏江亭顶上,八仙过海的脊饰栩栩如生。“看不出来了吧,哪个是新做的,哪个是老的了。”刘东光说,所有构件无论新做还是修复,都经过了做旧处理。
        “你看,建筑的油漆全部是用的土漆。”刘东光告诉记者,即便是上漆,每座建筑工序也不一样,“它们当年的工序就不一样”。有的只需要上三遍土漆,有的却需要在上漆前打底灰,有的打了底灰还要包上细纱布后再上漆。“还有的因为只有部分地方起甲,就需要补漆,这就需要颜色过渡自然,新旧配合好。”
        当然,二王庙修复中不是一点没利用现代技术。为了复原疏江亭的水利图照壁,工作人员是把老照片扫描进入电脑,然后把电脑图片放大,分成一个个小格子,精细描摹后制作出来。
        清理建筑上的各种彩绘,工作人员使用了现代配方药水。原来,老构件因为年月太长,沾染上不少病害,毁坏了本来面目,甚至渗透进构件内部。经过工作人员检查,主要是沾染了空气中的污垢、香火的烟熏、鸟虫的粪便,于是配制了专用药水,用棉花一一擦拭干净。遇到病害严重的地方,还需要用针筒把药水注射到木头中。
        而新木材使用前,还要进行烘干,在加入防腐防虫药水的燕尾槽里浸泡,涂上防火涂料,这样才能用到修复中。
        二王庙修复大事记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内专家前往二王庙受灾现场勘察。随后,国家文物局指定顶级文保机构对口支援,进行抢救保护。
        2008年6月30日,二王庙灾后抢救维修工程正式启动。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二王庙维修大胆尝试清理、设计、维修“齐步走”。
        2008年12月,二王庙大殿、二殿维修设计方案完成。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