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摔跤馆,到上海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广东馆、零碳馆,近年,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师们树起“岭南建筑学派”的大旗,活跃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祖国盛会重要建筑的设计建造前线。如今,亚运会来到家门口,华南理工为它准备了些什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孙一民教授团队主持设计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南沙体育馆,华工校友陈雄、潘勇团队主持设计亚运城体育综合馆,华工在读博士生林冬娜团队主持设计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细心的人们发现,陆续投入使用的亚运12个新建场馆、亚运城,以及即将迎来亚运会盛大开幕式的“海心沙”,全部有华工建筑人的心血智慧凝聚其间。“2010年是建筑界的‘华工年’!”广州亚组委常务副秘书长、广州市副市长许瑞生感叹。
12亚运新场馆,老中青三代一起上
作为国内培养的第一位体育建筑博士,孙一民介绍体育建筑设计可谓“信手拈来”。
据孙一民介绍,游泳跳水馆位于亚运会主场北侧,主体造型采用双色螺旋流动造型,巧妙地隐喻了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地理特征,主体建筑蓝白相间,就算在南方下雨阴霾的天气,建筑依然显得活泼明快。南沙体育馆则结合广东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海洋文化的特征,借鉴了富有肌理变化的“海螺”外壳作为建筑造型,通过金属屋面的片片层叠处理及颜色深浅的变化,创造出蕴含广东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形态。
据悉,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孙一民团队主持设计游泳跳水馆、南沙体育馆,广州棋院建筑设计方案由建筑学院郭谦教授团队设计完成以外,其余9个新建场馆均有华工毕业生或在校生参与设计,亚运会12个新建场馆闪耀着华工智慧!其中,华工毕业生徐其功参与设计广州体育学院体育馆、海珠体育中心,郭建昌校友参与设计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从年龄上看,他们和孙一民、郭谦都是“60后”一代“华工建筑人”;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设计项目主设计潘勇,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的主设计林冬娜,广州亚运城总规划方浩等,他们属于“70后”一代,且林冬娜、方浩均为华工在读博士生;而参与设计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的卢筱艺、参与设计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的叶丹,则是年轻的“80后”华工毕业生……
岭南的建筑,流淌岭南的精神
现代体育建筑能否融会岭南建筑精神?据林冬娜介绍,自行车馆现代化的外形设计下,同样隐藏着岭南建筑的设计思想:造型设计充分考虑了南方地区湿热多雨的特点,借鉴骑楼街的做法,在东西向设计了遮荫外廊;南北向设计自然通风窗引导气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接触莫伯治、何镜堂等岭南建筑大师的许多作品,岭南建筑的概念可以说是潜移默化到我们的思想里。”
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亚运会期间将举行体操、壁球、台球、蹦床等项目,为表现体操这一颇具艺术魅力的体育项目,场馆设计构思凸显了“飘逸彩带”的主题。华工校友、主设计者潘勇介绍:“我们希望用流动的线条去展示岭南建筑清灵飘逸的神韵。岭南建筑总体特点讲究通透、庭院,注重建筑和庭院之间的交流,也比较讲究整个建筑的灵巧和流动。场馆设计表现出岭南地域文化特色,虽然是静止的建筑,我们仍然希望能够达到一种动感、流动的感觉,建筑的整个线条是比较清灵、通透的。”
作为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研究保护的翘楚,郭谦团队的广州棋院设计方案尤其充满了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现代建筑与传统园林完美交汇,融为一体。棋院项目用地主入口向西,为增加建筑的采光与通风,改变主体建筑正面向西这个格局,方案设计在入口处结合山地设置台地广场,并运用景观树与水面形成开阔的入口空间。这一入口使整个建筑群体打开了一个“透气口”,大大改善了整体空间的风环境。郭谦认为,“棋院作为文化体育类建筑,场馆设计不仅要满足比赛需求,还应充分体现岭南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
棋院项目用地不足1.2hm2,而根据赛事的实际需求,建筑面积则要求达到1.57hm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案总体布局充分体现出了岭南群体建筑“融合协调”的布局思想,总平面的整体规划突破了古典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呈现出活泼自由的建筑组群形态。群体建筑结合自然山地地势顺延而上,高低错落,空间变化丰富,形成与自然山体相互环抱的大格局。建筑群结合山势并融入山体自然环境,最大限度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郭谦表示:“棋院方案的构思,继承并发扬了岭南前辈建筑师们的设计手法与设计思想。从总体布局、园林设计、造型以及细部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与岭南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