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巡回排演”

点击: 30871 次 来源: www.id-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9

  第一幕: “胡志明小道” ,与“长征计划”合作,2010年6月至9月已于北京展开,议题为“从生产到排演”。“长征计划”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策展项目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生产和话语生产。“巡回排演”第一幕将以“长征”正在进行的“胡志明小道”计划为排演案例,检验“文化生产”这一观念的有效性,以及从“生产”到“排演”的范式转变对于艺术创作与思考的意义所在。本次“排演”将在中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之间搭建一系列艺术与思想的活动平台,深入到这个地区的复杂记忆中,集中探讨艺术和思想在重新定义“自我-历史-社会”这一集合体的过程中的作用。 “胡志明小道”以调研(2008年-2009年)、教育论坛(2009年7月)、实地行走(2010年6-7月)、“排演”(2010年9月—11月),“剧场”(2010年10月—2011年2月)以及“知识资料库”等元素构成,其中“排演”和“剧场”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上海双年展的“巡回排演” 项目。 
  第二幕: “指路明灯” ,与PERFORMA(纽约表演艺术双年展)合作,2010年11月将于纽约展开。 PERFORMA致力于探讨“现场”与表演艺术在20世纪艺术史中的意义和影响,以及21世纪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以表演、现场等方式进行社会批判,是当今国际双年展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排演第二幕的主题为“指路明灯”,这个题目取自史上最长的电视肥皂剧,该剧先在电台而后在电视上播放,长达72年之久,并于去年停播。纽约著名艺术家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和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将邀请二十余位精英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共同思考和讨论上海双年展提出的若干议题,共同探讨自我和艺术的危急时刻。本次“排演”将探讨艺术创作在作品与现实、剧场与排演、社会空间与艺术体制之间的纠结关系,在现代主义以来的乌托邦思想与左翼文艺的背景中反思当代艺术的“社会参与”及行动主义,深入探讨艺术家当前创作中的困惑与僵局。“指路明灯”破坏了传统的“排演”概念,这也是对本届双年展的主题的一种呼应。它的目标不在于一出完美的剧目,而是对可能性的拓展和加强。排演作品的原动力变成了作品本身,完整感的延迟最终将实现本届上海双年展关于“建造一个表演的自省空间”的提议。
  第三幕: “巡回排演——主体展” ,于2010年10月23至2011年1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本届双年展主体展强调当代艺术的叙事容量与场所精神,将打造出一个注重时间性、虚拟性、体验性的跨媒介现场,绘画、影像、装置、网络……不同的媒介和形式在剧场中登台表演,彼此串联。通过这些媒介和形式,双年展把不同的时间意象引入现场,时间空间化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构造起一个总体化的叙事性环境,观众可以在展厅流线中渐次领略一幕幕的“双年展情境”。这渐次展开的双年展情境演绎出起伏跌宕的“情绪场”,牵扯着记忆、筹划与建造。在这个意义上,双年展剧场中的排演,可以被看作是在“剧”和“场”之间的一次次超越经验的历险。
  第四幕:“社会主义自我管理理论及实践——之南斯拉夫” ,作为“巡回排演”的第四幕,上海双年展将与著名国际策展组合WHW小组以及德国艺术家组织葛诺特·法伯合作,借助他们虚构的人物形象葛诺特·法伯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排演。WHW将以60年代南斯拉夫经济自治为背景创作剧本,邀请葛诺特·法伯这位虚构人物作为鼓动者和表演者参与演出。剧本以阅读列表的形式出现,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要克服诸如多语言之间的翻译、相互间的偏见、因知识产生的鸿沟以及政治和艺术的关系等等障碍,并借此进一步讨论自治、艺术和宣传有何相关?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界限在何方?观众的必要性是什么?以及什么可以被展示而什么又是隐秘的等诸种问题。第四幕的欧洲部分将在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的非盈利机构诺瓦(Nova)画廊举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讨会于12月3日至4日举行,与维也纳的Tranzit组织合作,题为“甜蜜60年代:运动和空间”,研讨会由两场夜间讲座和三组日间讨论构成,研讨会内容从南斯拉夫经济自治运动开始,讨论60年代地缘政治及其政治背景,随后延伸到文化领域的讨论;第二组集中在当时艺术生产,讨论文化生产和文化系统之间的张与驰;第三组则探讨物理空间的意蕴,特别指向城市规划和建筑。第二部分为现场展示,将于2011年1月中旬开始,展期为一个半月,WHW将会和葛诺特·法伯继续合作,邀请中
国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租赁艺术家”计划的另一版本。
  第五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 于2010年10月底至2011年1月在上海展开。 “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 从双年展开展后开始,每两周邀请一位世界级的印裔学者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对话,同时编辑出版“印度当代社会思想系列读本” (8册,55万字)。高峰对话将聚集20余位印中两国的知识分子,以当代思潮前沿的论点促进中国学界的亚洲内部交流,重新评估当今国际学术形势,刺激中国学术视野更新。参加本项目的印中学者包括:霍米.K.巴巴(Homi K. Bhabha)、迪佩什.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帕沙.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杜赞奇(Prasenjit Duara)、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Tejaswini Niranjana)、吉塔.卡普尔(Geeta Kapur)、萨拉.马哈拉吉(Sarat Maharaji)、陈光兴、汪晖、赵汀阳、王晓明、陈宜中、陆兴华、贺照田、陈思、陈界仁、Raqs Media Collective等。
  “幕间——致中国‘现场艺术’十年”,2010年,中国“现场艺术”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从实验剧场到媒体表演,从“后感性”到“联合现场”,中国当代艺术的跨媒介实践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值此十周年之际,我们需要追问:“现场艺术”实践给当代艺术的创作带来了什么?现场艺术是否造就了一种剧场化的展览文化?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义艺术现场与日常生活现场之间的关联?我们如何界定现场艺术的中国方式?十周年,是中国现场艺术的庆典时刻与回顾时刻,还是说,这只是一个“幕间”时刻?在幕间时刻,演员们回到后台,带着舞台上的装扮,交头接耳或闭目养神,他们处于现实与舞台、日常与剧场的中间区域,他们等待着下一幕的开场……作为本届双年展的“幕间”项目,我们将以文献展的形式对“中国现场艺术”的历史进行深入的学术梳理,并同时以一场与历史和现场观众互动的开放研讨构造起一个表演性的现场——什么是现场?什么是表演?什么是剧场?什么是观众?什么是社会参与?什么是排演?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纪念?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将邀请80余位思想家、艺术家、策展人共同参与以上五幕“排演”及“幕间” 。“排演”强调话语生产与视觉生产的合一,对第八届上海双年展来说,“排演”并非某种展览形态上的隐喻,而是一种思考和运作的方法。双年展要做的,是以“排演”作为策略,邀请艺术界的不同参与者: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博物馆长以及形形色色的受众们一起来到双年展这个排练场中进行排演,从而思考艺术实验和艺术体制之间、个体创造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
  双年展将自身定义为“排演”,定义为一个反思性的表演空间。“排演”是艺术世界的自我排演,是不断地自我提醒和自我解放。以“排演”反对“表演”,以“排演”反对“生产”,以“排演”反对“话语实践”,策展人所做的,是划分和组织、集结和动员。对本届双年展来说,重要的不只是展览最终的视觉呈现,而是长达一年的策展过程中实际发生了什么?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排演”其实就是受邀艺术家、策展人、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家所构成的这个学术共同体在2010年的无数次对话、论辩、思想和实践。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