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

点击: 31041 次 来源: www.id-china.com.cn 时间: 2010-10-18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1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1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2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2

会议时间:2010年10月11日
会议主题: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
论坛演讲嘉宾:
北京建工集团设计总监 李俊瑞
中国香港泛纳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中国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长 香港设计中心董事 潘弘彬
深装集团董事、副总经理 J&A姜峰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姜峰
北京SAKO建筑设计公社创始人 迫庆一郎
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李怀生
中国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 北京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 李杰峰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3

北京建工集团设计总监李俊瑞

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4

   北京SAKO建筑设计工设创始人迫庆一郎先生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这里是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现场,非常感谢所有朋友的光临,我是主持人陈俊伊,旁边这位是嘉宾主持来增祥,下面我介绍一下介绍一下出席今天中国国际交通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论坛的嘉宾:
    北京建工集团设计总监李俊瑞先生
    中国香港泛纳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中国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长、香港设计中心董事潘鸿彬先生
    深装集团董事、副总经理J&A姜峰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姜峰先生
    北京SAKO建筑设计工设创始人迫庆一郎先生
    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李怀生先生
    中国装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李杰峰先生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下面有请北京建工集团设计总监李俊瑞先生带来“用技术再现艺术,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提起”。
 
李俊瑞——北京建工集团设计总监
 
北京建工集团设计总监李俊瑞:用技术再艺术一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提起

  李俊瑞: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跟大家进行一次交流,为这次活动已经准备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这次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对于我们进行加强国内外交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在新加坡五月份举办了一次亚太空间设计峰会,当时我是代表中国委员国代表有一个发言,整个发言主要是介绍了中国这方面的文化和西方文化互相交融,所以当时提到一个主题大家可能记得非常清楚“豆汁加牛奶”当时我们提出这个主题的时候主要想说明这几年在设计届经常说的词“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融合”所以西方设计界也经常说的一个“新融合时代”,这个时代我们进一步讨论的时候会发现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产生的相互融合的东西。
        所以,今天我想把这部分的问题简要的介绍一下之后,重要的是讲一个技术,如何在设计当中用技术再现艺术,我们把原来的一些图片留下来,进行一个回顾。
        实际上我们说东西方两种文化,不管怎么变化,实际上最经典的东西是不变的,不管是西方的建筑还是中国的建筑,是互相的经典混搭。
        在T3航站楼里面我们做了很多的案例,所以大家现在进出T3航站楼的时候都可以看到这部分,T3航站楼是在2006年开始项目建设的,我们一直做到奥运会之前,当时是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建筑装饰公司承担设计和施工的工作,这部分的工作大家看的时候会发现,这是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东西。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技术性的,大家可以看到,它可以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这样就可以节省室内电力照明能源30%。
        这些是将传统的一些色彩引入到现代的建筑里面,当大家进入到T3航站楼里面会发现有很多传统的元素在里面,为什么引入这些传统的元素,实际上它是一个要和功能结合在一起,当大家进入到免税区的时候,当你最后离开中国,当你最后把自己所有的消费,在这里进行消费得到一份安宁,这里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放松的场所。这是国际区的部分,一般国内飞机看不到这部分,包括一些功能性的东西在机场里面有所展示。
       上次我们在新加坡跟新加坡同行介绍了关于我们如何进行异地保护的工作,这是在工人体育场12号看台,北京项目,这是江南的安徽民居,由于拆迁所以把这部分运到北京了,如何把它保护起来,这样就在这里做了一个结合的项目,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江南的民居,这种祠堂性的建筑到了北方之后必须要结合北方的气侯条件进行加固,这个项目非常好,把两种文化结合在一起,同时满足了现代功能的使用。这个项目在2000年奥运会之前英国很多室内设计的朋友来到北京之后,他们专门参观了这个建筑,他们感觉到这个建筑物可以说为今后的异地保护建筑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同时又满足了现代的一些功能使用。这是英国皇家室内设计协会上次应北京装饰协会的邀请来华访问时候的一些照片。
        如何用技术再现艺术,这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题,实际上当互联网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跨门类的技术和艺术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是网络的信息共享,世界的同步,所以世界的各个角落你就会感觉到特别的透明,各种形式全部被击跨了,艺术形式会出现混搭的局面,关于技术和艺术的混搭带来了很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
    我记得我们开会之前谈到关于技术如何再现艺术这点,我们不希望空洞的谈这个问题,因为建筑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和技术孪生在一起,包括木材加工,石材加工,特别是高层建筑更有赖于技术的支持,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阶段,所以艺术从来没有离开科学技术对它的影响。在艺术院校学习的同学会发现,由于三棱镜的技术发现产生了印象派的绘画。
        仅仅有技术不能完成艺术的变化,艺术是人文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发泄,当它和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能够扶持艺术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介绍另外一位设计师,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通才,扎根于瑞士学派的西班牙建筑师,他叫圣地亚哥,他的艺术思想和我们对技术的认识更上一层楼,我们会发现不仅仅停留在一个装饰表面上,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思考一下目前学校的教育,尤其在很多院校的教育中,把装饰做到了首位,尤其是环境艺术这个专业,把装饰放在首位,恰恰忽视了空间,本身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当我们进一步看这个的时候就会发现,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不同,我们国内的很多装饰重视表皮的教育而忽视了人的比例。
        这是早期的一些作品,这个建筑物非常能够表示结构的关系,本身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就已经产生了很美的东西,这个更有意思,折叠起来像一个折叠的椅子一样,拉开之后形成一个账篷一样的东西,当我们看到很多这种结构的时候,大家都会联想到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国外设计的创意,他们实际在研究建筑本身的属性,而恰恰不是研究表面的装饰。
        结构很重要,材料很重要,像我们这个会议室一样大的拱形的建筑里面的一个空间。当我们看到这个,你会发现,他不仅仅是建筑设计上非常的精彩,包括一些家具、桥梁建筑,包括一些通道,当你发现这个结构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如果建筑作为构筑物的话,可以抵消一些瓦解这个建筑的力量,比如说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果作为空间,容纳了使用者和使用的行为,如果作为维护体的话,的确起到了维护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建筑最本质的东西都做到了,当这些最本质的东西都达到的话,很多装饰的东西就尽在其中了。
        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我觉得是他可以总结各方面的技术和天赋,并把自己的认识体现到自己的项目当中,他这种跨视野的领域使他更通盘的考虑一些思维,而不仅仅是从装饰表面或者一个建筑表面研究,所以这种东西,当你的思路,方向不同的时候,就会激发很多无穷的创造力。
       所以我想当看到这个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介绍这些东西,我觉得现在环境技术的教育,设计的方向。我们上大学的时候1978年,到现在三十多年我们的建筑,无论是建筑教育还是建筑作品上,在很多的思维方式上,偏离了建筑本身的主题,我们特别忽视了很多技术的东西,恰恰很多装饰的东西占了主导的地位。
        说到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离我们这里几十公里的一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物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是一杯纯正的“豆汁加牛奶”是美国人把慕田峪长城的几个农村的房子租下来或者买下来之后,把这些北方农村的房子进行改造,你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另外一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这是一个法国的小伙子,他在这里打工的,那天我们去的时候他领我们把所有的建筑物都看了一遍,实际上你会发现,你看这个建筑物已经把钢结构结合进去了,形成了一个大的空间,尽管是农村的住宅,但是实际上过去那种一明两暗三开间的正房已经进行了特别大的改变,包括里面家具的设计都已经西方化了,把两种东西结合的非常好。这是一个现在已经出租成为酒店的地方,他把这些原始的东西全部都保留了,他认为这些东西是不可再生的,把这些不可再生的东西尤其是纯结构的东西保留下来,里面的装饰不需要更多,你看这种结构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创造了我们建筑最本质的东西。
       尤其你看这个建筑,更有意思,这个建筑物是把房山,一进门从房体的往中间的部分全部打开,形成钢结构,整个的阳光从顶子上面进入到农村的小土屋,此刻我们会感觉到这个小屋体现了无限的生机,很灿烂,不是很暗的房间,整个的家里面保留了原始的房梁。
        有一些房顶的顶子实在不能保留的,但是他们做的时候还维持了原有的形式。包括这个建筑物你会发现,他原来的木材都已经腐蚀了,但是依然还保留着原有的历史的痕迹。从这张照片可以看的更清楚,就是从中间的部分把后面的部分整个给打开了,我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很多思路从传统的思想走,恰恰没有阻断我们原有的思维,我们观察别人的作品的时候会激发我们另外的创造力。
       这些人实际上都不是学建筑设计的,也不是学环境艺术设计的,但是他们对建筑本身最本质的认识驱使他们做到建筑本身最好的状态。
       我想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上这边看一下,这个地方离慕田峪长城非常近,如果大家去慕田峪长城的时候可以顺便去看一下,叫小园,就在慕田峪的下面,我相信做这方面设计的人员多看一些其他的作品,尤其那些跨领域和我们不沾边的东西,我相信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东西。
        刚才我们看到这个人大家都非常熟悉MARIO BOTTA这个设计师你看他的作品的时候更能感受到这种技术对于艺术的影响力。为什么我们今天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实际上我们要纠正我们过去在设计当中很多偏离了建筑本身的思想,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去考虑的话,我们恰恰的忽视了建筑本身的东西,这个是在旧金山一个大街上的现代艺术馆,这个馆我去看的时候,很早之前我看过这个画报,但是我第一次进入这个场馆的时候,给你的震撼力使你不敢往前迈一步,我进去的时候感觉到这种哲学的思想,严谨的建筑思维,所有的东西都在设计好的框架下进行的设计,你感觉到每部分都非常的严谨,很多作品都是非常精彩的建筑,都是用砖做的,他已经把砖这个材料发挥到了极致。这是中庭跨上层的中庭,当时我去的时候有一个艺术家做的雕塑,撞碎的汽车,这个作品就在空中一样,随着阳光的照射,所有的玻璃都在闪烁,这个建筑和艺术也是结合的相得益彰,现代的建筑和现代的艺术是同一种思维,整个都是模块化,这种模式化是现代技术当中对艺术影响最大的东西。
        如果没有这么好的技术不可能产生这么震撼的艺术,在这一点上我们设计师特别注重的就是相关专业的了解,包括我们对空调专业的了解,对照明的了解,对现代一些科学技术,包括材料工艺的了解,对我们本身的设计都是有非常大的影响。
         我相信大家都可以非常清楚六月份开始中国的世博会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很多设计师在座的,我想一半以上的人都去过世博会,当我们到世博会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很多设计师就会感觉到你肯定用对比的手法看待东西方两种设计师的思维。所以七月底的时候英国大使馆邀请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会员大约20多人,在英国现代目前当红的建筑师和中国大陆的一些设计师一块到世博会大家进行了一些交流,当时世博会的托马斯也去了,他是这个馆的设计,后来我问他,这个英国馆设计的时候设计思路是什么样的,他说希望的是全部都没有LED的闪烁,不希望进去之后是一个大屏幕在那里展示,很多都是像演电影一样展示自己的东西,我们希望它非常的安静,非常的软,他说实际上我们应该把英国馆,把我们的建筑设计思想同时在这个环境当中给大家提供一个城市广场的概念,所以当你去英国馆参观的时候会得到很大的休息,而其他的馆都是独立的建筑,托马斯提到这一点,我觉得他的确做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思维。这个的话也就达到了建筑本身展示的功能,一个展示功能,世博会的展示空间和其他的建筑是不一样的,它所具备的功能并不是像大容量体或者是过去传统的建筑概念,实际不是。托马斯给我们提供的是另外一种思维,他做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上次在这个展馆的下面还给大家演示了很多的东西,因为展馆下面是一个斜坡,有一个多功能厅,给大家展示了卷曲在一起的像虫子一样的桥展开,伸到对岸去,卷曲之后再回到这边,他设计了很多很有突破性的东西。
        这是在世博会里面处理周边环境处理的比较好的,他把所有的其他建筑物全屏蔽掉了,但是斜坡下面是所有的场馆的设备用房,宴会厅和会议厅全部在下面,有很多不仅仅是形式和思维非常好,有很多的技术手法也非常好,他把所有的展示的东西顺着就可以看到英伦三岛所有的介绍。
        这些灯光大家白天去的时候看到的像一个一个建筑的模型倒挂在上面,但是实际上不仅仅是倒挂的东西,它有一个功能性的东西在里面,夜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灯光直接打在地面上,像下雨一样扩散光斑,当你看到这么多,很多高科技的东西融合在建筑里面的时候,你不能不说建筑技术对建筑艺术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一种影响,会产生一种可以说是新的概念,这个在夜晚的时候看到,在白天的时候就看不到这种变化了。
        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在开会的时候一刻不停的走,有一点坐不住,有一点像安德鲁说的,昨天下午他演讲的时候这么多FANS差不点给他按到地上,我说这方面我们有传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尤其这次亚太设计师联盟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交流的机会,他可以用这种观摩的手法就可以吹散笼罩在我们头脑当中的阴霾,今天走在北京,鸟巢附近就可以看到天空本来的面貌,传统的中国建筑恰恰不是我们现在很多在设计当中所追求的东西,所以你看到这些明代家具的时候本身没有很多的装饰,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专门给我们潘先生介绍苏州的园林等等。所以托马斯把这部分的作品反复的讲解,希望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抓到本质的东西。
        这些照片是前一阶段在上海参加世博会的时候看到的很多很有新意的作品,另外还有一个人,Kennest先生,他是上次在新加坡开会的时候菲律宾的设计师介绍的,他所有的设计最后用钢结构把藤边的技术结合进去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的感觉还是藤边的材料但是实际上还是钢的结构,表面是用藤条的表皮做的,实际上和材料本身就结合在一起了。上次开会的时候菲律宾的设计师推荐这个设计师在2006年东京的设计大展上获得了一个大奖,这个家具的确让我们感觉到和国内的藤边工艺绝对是另外一种概念,如果没有学过工艺设计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思想。
        当谈到前一段时间的时候,吴先生的绘画作品大家都看到了,他就是走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间的人,我上学的时候他专门给我们讲过人体的绘画设计这方面的课程,所以我觉得吴先生最大的贡献,他和齐白石是不一样的,齐白石只是超越古人,而吴先生是在东西方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他们是两种不同的。但是很多人对他不认识,包括展览会上留言台上就写了“不要再地狱里胡说八道”因为吴先生有一些语言比较过激。
        这个画家大家都非常清楚了,当我们观摩很多美术作品,实际上都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们仅仅在自己的领域当中,自己不跨领域的思维这种设计是没有出路的,是不会产生创造力的。所以你到维也纳你会发现他们的装饰性非常强,克里穆特的影响也非常强,所以任何的一种艺术,你要发展必然有外来文化对你的影响,如果你忽视了这种其他门类对你的影响,或者其他门类的养分的话,你本身的创造力就有了约束。
        所以我们谈到技术再现艺术的时候,我们不要忽视建筑最本质的东西,不是一个表皮的装饰,在这一点上我用最短的时候介绍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这是去年的时候澳大利亚有一个2009年被评为世界上50个最知名的餐馆之一,这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小伙子,三十多岁,他把西餐进行了改变,当我们进一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餐运用的都是中餐的原料,当我问他是什么类似的餐的时候,他说是非常时尚、非常现代的定位,西餐始终围绕着沙拉、牛排、汤,按照过去的发展形式不可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所以他把很多中餐的原料全部融合在内,这是一块鸭肉和豆腐皮包在一起,你看这些东西怎么能说是西餐,当我们从各个领域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各种门类的东西,现在的社会都在进行混搭,也就是我们现在英文所说的混搭,这样的话,各种门类都进行了互相的交流,我想这次亚太室内设计联盟大会在北京召开可以说我们所有的设计师,包括我们的业主,很多的厂家都非常感谢,为什么呢?可以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话,就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就像我昨天形容的像一个流动的医疗车一样,流动到不同的国家使我们像治疗了白内障一样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主任的讲话,在座的各位要讲半小时非常难,但是还是讲了主要的内容,我发现李先生很多观点跟我有共鸣,我以前说过,因为建筑艺术门类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我以前说我是在建筑技术平台上的创作,我想我跟李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你没有技术、功能的依托,这个艺术不是建筑艺术,而且还要花钱。另外他的混搭,混搭这个字本来是非常通俗的,我们一般讲服装,但是现在看装饰艺术也有混搭,我非常赞成你要跟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跟方方面面有关,刚才还说了一些菜,跟艺术要相通,纯粹的从建筑艺术到装饰艺术就非常的干涩,不够封面。谢谢李先生。
 
« 前一页123下一页 »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