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新西兰地震“零死亡”奇迹背后

新西兰地震“零死亡”奇迹背后

点击: 30256 次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10-09-22

新西兰地震“零死亡”奇迹背后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城市建设者采用更严格的标准规划城市,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在一些大型建筑物及桥梁上设置隔震减震装置。这些措施使得新西兰在9月4日凌晨发生的里氏7.1级强震中,创下了“零死亡”的奇迹。

      当地时间4日凌晨4时35分,新西兰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基督城”(Christchurch)发生了里氏7.1级的地震,强震持续了40秒,让熟睡中的人们措手不及。周围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断裂的电缆、破碎的玻璃和被砸坏的汽车,一些超市里的物品也全部被震落到地上,场面一片狼藉。 

   地震发生时,睡梦中的中国公民安娜被一阵剧烈的摇晃惊醒,“发现地震了,我就赶快跑了出去。”事后,有记者联系到她,听她回忆了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而前几天,安娜刚看完国产电影《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巧合让她哭笑不得。
   美国地质勘探局称,震中位于克赖斯特彻奇以西55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2公里。安娜所住的街区距离克赖斯特彻奇市中心约有15分钟的车程,全部都是木制结构的低矮房屋,所以并没有大规模受损。地震后的安娜站在房屋前,周围一片漆黑,汽车报警器的鸣叫声震耳欲聋,响彻黑夜。“房子摇晃得很剧烈,就好像在人手上玩耍的积木一样。”安娜回忆说,“新西兰现在正值冬末春初,我跑得急,没有穿鞋子,站在有霜的草地上禁不住瑟瑟发抖。”
  地震发生后3小时内,震中附近区域又发生了5次里氏4.0级以上余震。很多居民索性都直接睡在了自己的车里。有的居民感到惊慌,纷纷去超市抢购饮用水和食品,赶到加油站去加油。超市里的瓶装水很快销售一空,食品也所剩无几。距地震中心很近的一家奶牛场老板罗杰·巴特斯说:“整个奶牛场现在就像是大海,到处都是波浪式的土地。我们没有出现大洞,断裂带经过的地方出现了1.5米长的裂缝。”
  好在地震没有造成人员死亡,目前仅有两人受重伤,据信其中一名50多岁的男子被倒下的烟囱砸伤,目前仍在重症病房,另一名男子被震碎的玻璃严重扎伤。与今年1月发生在海地的里氏7.0级地震相比,这次新西兰地震的强度更大。海地地震造成了11.3万人丧生,新西兰却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
  不仅仅是“幸运”
  “这起地震的破坏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唯一能称为奇迹的就是没有人失去生命。”新西兰总理约翰·基(JohnKey)发表讲话说。面对“零死亡”的奇迹,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卡特(JohnCarter)把它归结为“幸运”:我们国家简直太走运了,这样的强震也没有造成死亡。
  “幸运”的成分在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凌晨4点半,刚好是所有娱乐场所都关门以后。如果再提前一小时,可能情况和现在就完全不同了。”当地居民约翰·肯尼迪在博客中写道。另外,由于此次地震的震中距克赖斯特彻奇市有50多公里,不属于“直下型地震”。直下型地震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指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地下发生的地震,对城市的危害巨大。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属于直下型地震。
  奇迹的发生当然不仅仅是运气好,这与新西兰的人口密度、建筑结构和监管力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虽然克赖斯特彻奇市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城市,却只有约40万人口,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而且居民住的都是一二层楼房屋,房屋倒塌对居民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小。
  由于地震多发,新西兰对于房屋建筑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还通过立法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汶川地震发生后,倒塌的学校的建筑质量曾饱受诟病,有些混凝土结构里面,甚至用钢丝代替钢筋。而新西兰的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有明细规定:图纸要送交专业部门审核;施工时建筑师和设计师可在场监督。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安德鲁·查利森(AndrewCharrison)解释说:“新西兰的建设标准、施工水平、材料使用以及建造环节中的每一处都必须有质量控制。”一旦出现问题,政府一定会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一个都不能少”。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在一些大型建筑物及桥梁上设置隔震减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来临时造成的损害。这项技术在四川地震灾区也用到过。另外,低层和多层居民住房基本都采用木框架大玻璃的轻型建筑,质量轻、强度高、成本不高,也易于被民众接受。
  对新西兰政府来讲,他们也经常因昂贵而严苛的执行标准而遭到批评。管制的严格复杂化,必然使审查耗时,费用增加。“但这些不是关键性问题。我们知道总有一天会得到验证,那就是在一场天灾中没有人死亡、损失也降到最小。”事实证明,新西兰政府长期的严格审查得到了回报。
  新西兰对民众抗震知识的普及也非常重视。据专家介绍,根据以往大地震的经验,90%的死亡人员都是在跑出家门之后因为墙倒屋塌重物坠落致死。同样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每年都有固定的防震演练,所以当地震来临时,民众才会不慌不乱。
  吸取教训才是以人为本
  新西兰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大陆板块之间,属环太平洋地震带。首都惠灵顿(Wellington)就位于一条十分明显的断层纵贯区内,而南岛的群山,更是由数千年来两大板块碰撞而成。克赖斯特彻奇大学马克·奎克利(MarkQuigley)教授分析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不断相撞所引发的。地球的一侧向右倾斜,达3.5米,在一些地方向上突起。我们去查看了两座房子,它们被地震完全撕成了两半。”
  在这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可记录到的地震次数达14000多次,居民们能感受到150次,能够造成破坏的地震每年则不到10次。但历史上仍有几次地震造成了非常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1931年发生在北岛内皮尔(Napier)的里氏7.9级的海湾地震(Hawke’sBayearthquake)造成了256人死亡,建筑物严重损毁,海湾在大地震中几乎被摧毁殆尽,内皮尔城也差点被夷为平地。从那以后,新西兰渐渐吸取教训,避免让悲剧再次发生。因此最近一次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要追溯到1968年,共造成3人丧生。此后,这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却一直保持着零死亡的记录。
  有一个统计数字显示,近50年来级别相同的地震,在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死亡人数要比发达国家高20倍以上。新西兰从地震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近年来,全球地震进入了活跃期,极端气象频发,防震科普教育变得越发重要。而刚刚发生的新西兰地震就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