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光伏建筑: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

光伏建筑: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

点击: 30131 次 来源: 互联网 时间: 2010-08-13

  上海世博会是历届太阳能应用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展示会,也是世界光伏建筑最集中的展示。不论是英国伦敦的零碳社区、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能墙,还是德国弗莱堡的生态建筑都在告诉世人,太阳能可以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电力。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世博会的光伏建筑能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带动太阳能的市场应用。

   光伏建筑不应止步于示范工程
  “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大特色,它让人们看到了未来城市建设的生态建筑,起到了示范效应。”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张树君表示,光伏项目根据不同应用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3大类:地面电站、太阳能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是让墙面、窗户、屋顶都拥有提供电力的能力。从具体实施来看,建筑一体化项目的难度和成本最高,世博园区太阳能发电系统都属于建筑一体化项目。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太阳能应用有一次性补贴和光伏上网电价两种补贴形式,世博会太阳能项目采用的是后者,但是我国一直没有出台光伏发电的上网价格。不过,世博园区太阳能项目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作为样板工程,给光伏产业在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了示范作用。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公共设施在建设过程中使用太阳能系统,并注意与建筑融为一体。如京沪高铁海虹站的主体建筑上,顶面和部分外立面均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装置。北京一些建筑上也安装了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如2008年竣工的辉煌净雅酒店就在外立面上安装了光伏玻璃幕墙。光伏建筑虽然有高效、经济、美观等诸多优点,并已在世博场馆和示范工程上得以运用,但还未进入寻常百姓家,成片使用该技术的民宅社区并未出现。
  高成本制约光伏产业发展
  为什么我国光伏民用建筑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其一在于一体化设计建造的带有光伏发电系统的建筑物造价较高,在科研技术方面还有待提升;其二,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每度2.5元,比常规发电成本高出很多倍;此外,由于阳光并不是一天24小时都有,因此如何解决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如何储电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着“上游靠进口,下游靠出口”的窘境。特别在市场销售方面,光伏组件企业销售绝大部分依靠国际市场。“国外在民用屋顶安装较多,而我国却是私人楼宇少、公寓楼多,这是光伏产业面临的瓶颈之一。”很多制造企业无奈地说。“我国新建公共建筑数量大大超过欧洲国家,尤其在东部地区不便发展大型地面电站的条件下,类似世博会‘中国馆’的公共建筑能推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火电而言,光伏成本仍然过高,这成为并网发电的最大症结。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看来,中国身为发展中国家,政策补贴等方面的力度和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但参照风电新能源的发展轨迹,政策贯彻落实之后,太阳能光伏会有更多作为。
  产业发展还要依靠政府引导
  当技术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从建筑发出来的“绿电”给谁?除了满足自给自足需求之外,只有让建筑所生产的电力并入城市电网,才能起到为城市节能减排的作用。“政策的滞后性和电网建设缓慢是制约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瓶颈。”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的首席研究员姜谦说,“中国要追赶欧美国家的步伐,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据专家介绍,江苏的地方补贴是个很好的实例。2009年,该省地面、屋顶及建筑一体化的光伏项目执行的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度2.15元、3.7元、4.3元,至2011年将下降到每度1.4元、2.4元、2.9元。有专家表示,希望国家能确定一个统一的上网定价作为最低标准。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这个最低标准微调。去年,国家开始酝酿统一的光伏上网电价标准,并一度传出敦煌10兆瓦电站项目1.09元/度的中标价会成为最终补贴价格的消息。但因光伏发电成本依然较高,光伏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一直难以出台。
  目前,我国已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政策,但对民宅发电并入城市电网还未出台相关补贴细则。倘若不能从中受益,仅仅是出于环保理念,很难发动业主和开发商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因此,有关企业和专家呼吁,推动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相关规划,如果能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中率先使用这一技术,或许能让光伏建筑迈出走向民用的第一步。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