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一场敦煌在地展览 | 发光体·艺术在场大型在地创作现场

一场敦煌在地展览 | 发光体·艺术在场大型在地创作现场

点击: 35340 次 来源: 时间: 2019-11-13

策展理念国际化,艺术家作品国际化,大地、地景艺术的长距离走场国际化。2019年10月27日——28日,ADCC敦煌人文设计周【发光体·艺术在场】,在敦煌,制造了新的发光体。
 
或许人们面对敦煌通常选择两种方式:一旅游,二深度体验。ADCC这次在敦煌的“发光体”现场创造了第三种可能,即用当代艺术在场创作作品方式和观众近距离、短平快即兴接触。艺术在场分为室内展演,有机利用“又见敦煌”的蓝玻璃剧场,讲述、沉浸、互融。当观众面临戈壁、无人区时又和艺术家现场创作的作品“共同在场”。艺术设计和当代艺术无缝对接合体联动。
 
有人问我,怎么才能最好的致敬敦煌。
我的回答:“忘掉敦煌”,但前提是你得去过敦煌,或者一去再去“忘掉敦煌”不是忘记敦煌,在学术层面一定潜藏着对新文化的执着,并在此基础上的再造。让这座高峰成为远山和坐标。作为地球人打卡地,敦煌是人类文明的总体遗产。在这样的现场艺术家们,设计师们亦或更多的受众到底会怎样?他们又能怎样?未来的框架如何?
 
如您愿意请上这一班的“艺术巴士”。
                                                                                                                                                                                                ——艺术家·王轶琼

2019年10月27至28日,ADCC敦煌人文设计周——“艺术·在场”在敦煌正式开启。“艺术·在场”是ADCC生活艺术学院在本次敦煌人文设计周特别推出的“跨界艺术现场”,邀请当代艺术、设计、跨界,声音、戏剧、美学等跨领域艺术家,基于过去、现在、未来在地人文进行即时性先锋实验,探索在地人文当代性。让“艺术”在场,让“人”在场,让“自我与世界”同时在场。如同莫比乌斯环,循环往复,无限延展的创造。
 
这次敦煌的“艺术在场”,我们以“发光体”为主题,以Art Bus为载体。用艺术跨界探索当代敦煌的艺术计划,我们将联合二十余位艺术家、设计师一起探讨“敦煌与当代”的无限可能。日落时After Sunset计划将要带领我们在沙漠与星空、艺术一起在场,日出时ART BUS将开启在场十二时沉浸式艺术现场体验。从敦煌到雅丹往返440余公里,沿路设置了六个艺术在场的展览现场ART BUS STOP,将呈现大地艺术、装置、声音、行为、雕塑等互动艺术形式,讨论敦煌与当下及世界的更多链接。

2019年10月27日| 晚

近200人的艺术狂欢倒计时开启现场

《 当“生命的声音”回到人类的敦煌》
        ——自然艺术家:陈志鹏;音乐人:李一兵、噶瓦
 
【形式语言】自然音乐现场
【作品导读】生命的声音,在敦煌做这样的主题,是为了更突出的体现从时间到空间的整体呈现。为了让这样的状态更加自然,我们用很古老的乐器,也有当时飞天中的一些乐器,大自然中的基本音声亦为重要。当“生命的声音”回到人类的敦煌,也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时空的一种穿越临在的对话。
我们也会用现代的手法来表达当下的状态。一方面以古老的方式回敬我们的祖先和文明,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当下人类生命状态以及生态环境的关照。 当然也有对未来文明的展望和诠释,这次我们和许多艺术家一起,用多元的方式表达了自然生态的重要以及人类文明永恒的核心传承。我们以自然音乐的方式融合现代世界多元的方法,通过声音和视觉等多元的感知艺术,呈现天地人的关系。

《云游》

        ——设计师:陈向京、庞典、曹露瑶 

【形式语言】浮空装置、天空雕塑
【尺寸】34m×8m【作品导读】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李白《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云卷云舒大概是一种意向,却是自然昭显给人们的心境。幽人是隐士的态度也是隐世的气度,是云的一种具象表达和引申。或躁动或行宁静,或扬逸或若处子。大漠的荒与天空的净,我们渴望一条远眺的视向,张狂的色彩,以此,云游。

 
《沙.墨》
        ——艺术家:九尚诗歌朗诵:汪莎、黄幻、赵寂蕙、金捷
 
【形式语言】诗歌、音乐、书法+摄影投影、表演现场【作品尺寸】因地制尺【作品导读】这是一件跨艺术门类的作品,运用各种方式将同时呈现出诗歌、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等多元化的综合艺术现场。它既同时呈现出关于敦煌沙漠的影像作品、艺术在场的艺术家创作影像,同时呈现九尚更多门类更多方式的艺术表达。它探索当代的多元化语言,展现更多的可能性,它同时探索 关于人,关于环境,关于现在和未来的主题。

 
《浮游 》
       ——设计师:陈耀光
 
【形式语言】:装置行为作品
【关键词】:时空、生命、水,漂浮、昼夜
【作品导读】:火,似向上飘起的水,光在互动、水,是光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被时间封存的风沙搁浅在岁月的彼岸,沙漠对湿地的渴求成为希望,在场,正在期待我们想象的到来。
飘浮,是一种状态,是对地面的一种努力,在寻找观察现实的最佳距离。
浮游,是一种理想的动态,它是追寻梦想最柔软的形态。
风不会老,光不会旧,信念是永远鲜活的,光不是点亮方向,光只能点燃想象。
鱼儿,游动是生命的载体,由当代都市漂移到远古敦煌、带着沙漠的记忆和干燥又回到了熟悉温润的都市、沙漠依然干枯继续着下一个千年………

声音艺术现场
        ——艺术家:Alex  Damboianu
 
宇宙的声音不是清晰美好的,它是浑浊的。所有物质都在速变扩散,人类太渺小,从而感受不到。Alex的声音设计通过宏观声场,将听者感官放大,置身于真空之中。可以说这是漂浮在黑暗之中的冥想旅行。
 
如果这个时代我们已经在场
那么能否因为我们的在场
而让这个时代不一样

STOP 1发| 光| 体

《再生》
       ——环保设计师:陈俊元;建筑师:张锋
 
【形式语言】:装置作品
【作品尺寸】:根据现场能收集到的材料而定
【作品导读】:作品材料均由废料组成,设计师为这些原本被遗弃的材料赋予新的使命,在沙漠中通过结露的原理从空气中抓取水源。一方面它展示了材料与物品重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沙漠中的生命物种是如何适应自身环境,展现演化的智慧。
 
在沙漠中的生物有它们适应沙漠严酷环境的办法。比如纳米布沙漠甲虫背上凹凸的小疙瘩,能让它们在凌晨收集露水,附着在背部甲壳的肌理上,并顺着背部的弧线流入其口中,满足它们一天的水分需求。生命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式绽放,正是我理解的“生命之光”。在看似最贫瘠的地方也充满着生命, 我想做的是把相对隐秘的沙漠活力展示出来,这里不仅动物,植物,微生物也有着他们适应沙漠独特的方式,“再生”,在此意味着通过此艺术装置放大和再现生命的智慧。而装置所用的材料,垃圾,它们的生命也远远没有走到尽头,“再生”意在于赋予垃圾重生的可能性。

《差翅亚目的眼睛》
           ——雕塑家: 郑路
 
【材质】: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510cm×340cm×300cm
【作品导读】:敦煌党河河谷附近,矗立着一个高260米的塔式熔盐光热发电站,由10000面定日镜组成的镜场,在戈壁上折射出一个耀眼的超级发光体。如果说敦煌光热电站是一个白天的发光体,那么,“差翅亚目之目”就是一个相对应地,夜晚的发光体。她是一只复眼,由六千个个体组成,她在白天缄默,夜晚才闪烁发光。每个圆形的红灯,在程序上设定是每隔一秒闪烁一次,但六千个个体不是同步闪烁,这样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频闪,特别具备了电子乐的既视感。差翅亚目之目放置在距离光热电站西侧23公里的戈壁上,这里平川旷野,渺无人迹。在白天,地球的弧度遮蔽掉光热电站两百多米的塔身,向东望去,地平线上只露出塔顶部放射的光芒,差翅亚目之目这个鲜红的复眼对那个光点遥遥相望。下午七点一过,天色将暗之时,发电站的光熄灭,与此同时,六千个红灯开始慢慢苏醒,逐个发光。在夜晚,戈壁一片漆黑,红色复眼已经看不出形态,一团细密的光点如同外星来客一样闪烁不停。这个白天和黑夜两个不同的发光体,虽然别若参商,但却各放华光。
 
“差翅亚目之目”这只复眼,在白天吸收太阳的能量,在夜间发光,犹如一个生命体,是生物和机器的联姻,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相互嵌套的结果。她在戈壁中仰望星空,她渴望看见,渴望进化,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是她的眼睛,都在窥探那宇宙中最深邃的世界。凯文·凯利曾经说过,今天,两种趋势正在发生: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生命体变得越来越工程化。遮在有机体与人造物之间的那层纱已经撩开,显示出两者的真面目。其实她们是而且也一直都是本质相同的。
 
STOP 2  寸| 草| 生
 

《寸草不生》
         ——艺术家:佘文涛
 
【形式语言】:自然物装置、大地艺术、观者参与互动
【作品尺寸】:现场尺寸
【观者须知】:观众到现场后,依序进入圆相石阵中,不可踩到草群,大家面朝太阳方向,并举起手同时于空中画“圆”,无人机拍、录下一张全景照片。【作品导读】:佛教哲学中把草象征为“无明”与“烦恼”。修持偈句中有:“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圆相”,禅宗大德的表法行为,用手杖、拂子、如意或手指于空中画一个圆,象征遍虚空尽法界的真理本体。装置选取敦煌路边的一个草群做为创作源点,捡拾附近黑戈壁石摆成作者书写的一个“圆相”图形。当你我能识破色身的不实以及一切有为法的幻性(“无明”),心性智慧即于当下升起,并获得对真理本身(圆相:无相中包含一切相)的认识。

《不知昨夜谁先醉,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艺术家:王茂
 
【形式语言】:灯光装置作品
【尺寸】:一万平米
【作品导读】:玉门关下,为回家路上的人和再也回不去的人点一盏灯,照亮归途。
 
STOP 3
民间“声音”当代性
 

《寻找我自己》
         ——艺术家: 吕胜中
 
【形式语言】:剪纸  观者参与互动
【作品尺寸】:(剪纸)8×12cm×2cm,(有机玻璃夹)18×12×4cm,共200套
【观者须知】:观者入场时领取有机玻璃夹好的剪纸“小红人”负形,进入现场后,按照编号寻找与自己相对应的小红人,完成形与影的对应与归位。【作品导读】:红魂的灿烂在涌动与喷发之中提示出道的生成与归依。从天真无邪到悲喜交集的人欲世界,符号化的个体样式瞬间裂变为芸芸众生。一把剪刀居然能从生活秩序中分割出那么多的人生梦幻与觉醒,使艺术家获得了超越精湛手艺的最后深沉。人类的实际境遇或许成为吕胜中的特殊行为设置了象征性的交换条件,他在这里表达了长久以来的热望:想让一切游离失所的现代灵魂都能及时如愿地归位,重组一个正反相成阴阳相合的纯朴与完美。其实,艺术家的最初愿望和最后体悟似乎都从根本上否定了魂不附体的病态人生和畸形历史,否定了各种分割的具体过程,而这一切内涵又被实际分割的演示过程艺术地强调出来。用剪刀有效地诠释生活。吕胜中的剪纸艺术的确从深厚的本土文化中提纯出现在的惊异,也照亮了无数灵魂所凭借的生动背景。

《神路》
   ——艺术家:吕胜中、苏阳、杨新虎(在地艺术家)
 
【形式语言】大地艺术、种植行为以及观者参与互动
【作品尺度】现场地面约40m×40m
【观者须知】观众在作品入口处自取沙漠植物"沙拐枣"种子,进入九曲神路,一边往前走一边点播种子,细心均匀,一步一点,九粒珍珠,持续播到终点为吉。待到来春生芽抽枝开花,美丽的景观中,一路有你。【作品导读】这原本是黄河流域元宵节的一种民俗"转九曲"也叫黄河灯阵,众人在伞头歌舞常领下,走过其中曲曲折折顺顺逆逆的路线,据说可保佑一年的平安,能给田地带来好收成,没有儿女的能生孩子,总之能心想事成。而中途撤出会带来厄运。其实,这更像平地展开的一个有为与无为的命题,让人们体验一次生命历程的经由,也是一次哲学的课堂。而这次在戈壁沙漠的现场呈现,离世俗稍远,身心清静;离神灵更近,天地通透。何为正反?何为进退?心弦正逆,身影进退,皆成旋律,正如杨柳顺风,反若珠帘倒卷,伴奏着我们思路上的探索叩问。迷宫由来已久,在世界的不同文化发展时期,各种奇特的迷宫始终吸引着人们在进进退退、障碍重重中不懈前行,去寻找人生的目的与自我的真相。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在其中彳亍,将来也无法脱离这条令人困惑又令人神往的小路。
 
STOP 4
虚 | 无
 

《舜若惊时》
            ——跨界组合:设计师敖瀚、雕塑家田禾、自然音乐艺术家陈志鹏
 
【形式语言】:装置、行为、声音作品
【尺度】:15m×15m
【作品导读】:作品《舜若驚時》是由两个部分的内容融合而成,一是由敖瀚与田禾共同创意并结合田禾的作品《水》重新结合产生了作品在地的部分。二是由陈志鹏的《生命的声音•呼吸》作为作品的声音部分,两个部分合而为一,呈现《舜若驚時》。
在地部分由可燃介质、冰做的透镜、及不锈钢雕塑《水》构成。音和乐部分,由现场的环境声音、大海和森林的录音、以及现场奏响“龠”管构成。作品的在地部分,从佛法和自然的智慧中我们受到启发,最终以火焰作为我们的语言,形成水与火的冲突。由可燃介质围成的图形在燃烧过程中从隐性变为显性,最终化为灰烬消亡,隐喻永恒的空性。声音部分,主要是大海和森林的声音,地球生态呼吸的主要呈现方式。陈志鹏将2004年在中国东海岸录制的声音,以及2007年在中国西部大喜马拉雅地区森林中录制的声音,整体融合于现场以沙漠、戈壁等环境为主的敦煌。
音乐部分由龠、人声和气息组成。龠乃天地循环和人呼吸间连接之器物,是吹火筒,亦为音律缘起。天地万物之理为何用橐龠就概括了呢,其实是道。王纯甫注:“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观器,吹火筒为空,由空入道,这也是龠的玄妙之处。
以此部分有机融入在敦煌,与在地部分结合的“旨在传达万物一体,息息相关的感知…整体作品的元素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内化为四大皆空,也是对中国及东方智慧的致敬及传承。《舜若惊时》是我们对:世事无常和佛法空性的感悟和分享。舜若多,变燧惊时,永恒和瞬间的合体。
 
STOP 5
一| 平| 方| 米
 

《一平方米敦煌》
           ——艺术家:王轶琼
 
【形式语言】:地景艺术、观念、状态、互动、测量
【尺度】:一平方米
【观者须知】:在随机或选择好的由艺术家本人现场完成《一平方米敦煌》,同时邀请观众互动,不受时间地点气候局限。
【作品导读】:“一平方米”是计量单位,一米乘以一米,是几何、数学、哲学、当代艺术中重要的测量概念,是对现实处境的解析。已完成的作品有《一平方米工作室》、《一平方米吸烟室》、《一平方米海滩》、《一平方米色达》《一平方米稻田》等。“一平方米”概念是虚拟的测量,用自我(本人)加数理几何来判断,比如测量大海、测量稻田、测量敦煌。测量的结果是:我认识它了一次,记住并拥有了它,其实我并没有带走敦煌,但它的确在我心里住下了。第二:这也可以理解成游戏,一种和结构、环境,所到之处的心理游戏,我喜欢它,就互动一下,和风物及历史的现场再对话。“一平方米”也是生存处境的计量换算,从城市走到广袤、沙漠、旷野及自然遗产,这个计量会发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DOT计时》
          ——设计师:崔树
 
【形式语言】:装置作品
【作品尺度】:因地形而定
【观者须知】:观众在雅丹地貌上会看到100个黑色凸面反光镜(就是被常用在停车场拐角处的反光镜)
【作品导读】:反光镜是人们生活当中用来扩大人的视野最为普通、简单的物件,它的功能就是让人们能够看到正常视角下看不到的东西。通常人们对于时间的印象一般就是表盘。这100个反光镱被放置在大地面向夕阳的方向,布置成为一个有别于表盘的圆形。如果说凸透镜是为了让人增加视野,让人观察正常视角下看不见的东西,而时间,却是看不见的。当太阳西下的时候,凸透镜会记录下夕阳逐渐消逝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重组时间的可视形式,而凸透镜的点状布置就在体现出用点的形式记录过程,因此这个作品也叫
《DOT.计时》
 
STOP 6
火| 墙
 

《火墙》
        ——艺术组合 atelier II
艺术家黄幻&声音艺术家Alex Damboianu
 
【形式语言】:大地艺术 、声音艺术现场
【作品尺寸】:150米
【观者须知】:观众进入作品地点,音乐开启时空冥想状态,引导观众静观感受自然与天际,艺术家带着火苗引燃装置。在无际的荒漠中,一条爆裂笔直的线,一面抑压已久的墙,在赤热的红色中消散。
【作品导读】:火墙是火线作品的一个延续,它加剧了更强烈的语言表达和现场效果。火是生命的象征,也是毁灭的象征。我们创造边界,用暴力之火保护我们的文化,但所有的边界都是短暂的,变化的,它们像火线一样慢慢死去。
 
 
在场十二时,
从日出到日落,
从都市到荒漠。

近200人,搭乘Art Bus,往返敦煌西线440余公里,从戈壁至雅丹,从雅丹返回莫高脚下的敦煌,我们用艺术创作与西北的自然地貌连接,与经年的厚重历史对话。
流动的瞬间,在场的感知,在敦煌这片土地上凝结为当代艺术的场域,成就了这场没有边界的在地艺术展览。与1600多年前的莫高窟和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一样,再次让敦煌这座艺术空间焕发艺术的活力。
无论是时代先行者,还是敦煌历代守护者,都成为了不同时空守护敦煌的“在场者”。让我们能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体温之时,思考如何让古代的敦煌艺术焕发现代精神,重现斑斓色彩,重构时代图像。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