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在场·演讲×敦煌 | 从1900至9100,守护敦煌,我们在场

在场·演讲×敦煌 | 从1900至9100,守护敦煌,我们在场

点击: 35567 次 来源: 时间: 2019-11-04

 
无论是时代先行者
还是敦煌历代守护者
都成为了不同时空守护敦煌的“在场者”
莫高窟1600多年的历史和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
构筑起比辽远更广阔的“遥想”
让我们能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体温之时
思考如何让古代的敦煌艺术焕发现代精神
重现斑斓色彩
重构时代图像

莫高窟的存在,让敦煌的沙漠有了文化光芒,让敦煌的自然有了学术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它还建构着中华文化复兴的自信,它的命运一直都折射着中华民族的时代脉搏。从常书鸿开始,一代代敦煌儿女对敦煌文化进行抢救、保护、研究和传承。直至当下,文化复兴和文旅产业的蓬勃让敦煌再次成为文化艺术大IP。但也带来了新命题:如何传承发展敦煌文化遗产让传统更具当代性?如何焕发敦煌文化艺术底蕴的当代活力?如何用人文和设计的力量让历史和艺术与当下对话?与未来对话?
 
基于这些命题思考,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在场·演讲×敦煌在“又见敦煌”大剧院正式开启。演讲邀请到敦煌石窟艺术、敦煌舞蹈、敦煌乐器、敦煌当代设计、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等不同领域的师者学者,以全时段集中演讲的方式,分别对话“敦煌文化历史”、“敦煌当下的发生”“敦煌的未来”。同时,红星美凯龙M+中国高端室内设计大赛作为此次在场·演讲×敦煌的联合发起方,更是从“敦煌文化艺术与当代设计”这一主题延展,在演讲中由8位设计师进行了不同主题方向的阐释分享,让我们看到敦煌艺术对中国设计的滋养和中国设计对敦煌文化传承所贡献的力量。

在场·演讲×敦煌由三个主题单元构成:
又见——敦煌文化历史、遇见——敦煌的当下、未见——敦煌的未来
 
 又见——敦煌文化历史 
敦煌舞&敦煌石窟艺术
10月26日 上午
 
 
主题:《一生只为敦煌舞》
 嘉宾:史敏 

“敦煌舞皇后”、“落入凡间的女神”、“最美古典舞者”……作为”丝路花雨“第三代英娘扮演者,史敏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这些光环也伴随她一生,经过岁月长河的锤炼,未曾褪色,反而愈发绚烂。但在事业的巅峰期,她选择将内心沉淀,从舞台走向讲台,在北京舞蹈学院从事敦煌舞的研究与教学。阵地变了,但追求艺术极致的初心却未曾更改。

史敏老师说,我一生和敦煌都有不解之缘,自己从前是“演员”,现在是“教员”,所不变的永远都是“敦煌文化的传播者”。在我心里,敦煌的颜色永远都是色彩斑斓的,在我后来的创作中,这个信念一直引领着我。段文杰先生曾送我一句话“敦煌不沉眠”,这句话不仅是他对我的期望和对敦煌的一片情怀,而是能够让我顺着敦煌的指引继续研究、探索和发现艺术道路。之后当我所有成果出版或者发表的时候,这五个字一直是我的座右铭和题词。

 
我的一生可以从四个阶段来说明,第一阶段——“丝路花雨”,让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伟大,让敦煌舞的风格审美融入到我的血液之中;第二阶段,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第一个十年,我仍然把表演敦煌舞作为艺术追求和表演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在教学中研究,将敦煌舞的规律和审美做成了较为系统的教材;第四个阶段则是普及敦煌舞,像这场演讲一样,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舞蹈文化。
 
 主题:《舍身饲虎》图解 
 嘉宾:侯黎明 

中国的历史整体上是一部文字史,图像史则是一段一段的。但如果要用色彩和形象来表现中国数千年的浩瀚历史,敦煌无疑是最绚烂动人的一笔。侯黎明老师认为,我们需要建立另外一种基于图像阐释的美术史。要研究如何通过图像风格、绘制技术的演变来看敦煌一千年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变化。

“很多来敦煌学习的艺术家、学生们,他们都有一个困惑,就是不太能理解敦煌壁画,特别是早期敦煌壁画。我曾经也问过很多大艺术家,问他们这些画好在哪里,得到的回答并不清晰。特别是254窟的壁画,几乎所有画画的人来这里,最想临摹的画就是“舍身饲虎”。确实,我们通过一些平面立体解析,包括对佛经的学习,才能慢慢把它的美解析出来。这张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全世界所有“舍身饲虎”的图像都拿来做比较,发现它就像建筑的斗拱一样,一环扣一环,不可拆解。
 
敦煌艺术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在艺术史里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我们做254窟的研究就是为了把这件事解析出来,用科学的方式,而不是大声嚷嚷着把它放在平行的历史时段。我们的解析才刚刚开始,对于美术研究,而这种研究是图像的,不是文字的。”
 
 未见——敦煌的未来 
传统与当代表达
10月26日 下午

图| 自然音乐现场开启下午场,音乐人:陈志鹏、李一兵、噶瓦
 
 
主题:《为什么上世纪?》
师者:吕胜中

乡音未改,笑容朴实而真挚,这位蜚声国际的当代艺术家,也是传道授业的文化先行者,这位“民间艺术的当代摆渡人”——吕胜中老师,带着对乡土中国的眷恋,将散落在乡土民俗中的古老生命符号逐一捡起来。跟随他,我们领略了上世纪当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吕胜中老师说:“民间文化符号从造型上让我觉得无与伦比,它卓越地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完整的图像符号。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只是在今天,五四运动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们是新文化的推动者,同样也深深感到在旧文化消亡的时刻,积极保存这些史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剪小人这种习俗也是民间生命符号中很重要的要素,他们认为纸人和真人一样具有灵性。剪小人的过程很有意思,我在纸上剪出一个小人,相应会出现一个负形,正形和负形的对应,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不可替代。它们相互呼应的关系,让我感觉到寻找归宿的提醒。

我一直在想传统和现代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传统和现代没有多远,可能就是半夜和子时的关系。半夜12点是昨天还是今天,我们没法去解释它。”
 
 
主题:《敦煌乐器— 生命的声音》
嘉宾:陈志鹏

远古音律给人类的启示
完整感知回溯生命本质。
古乐重“声”,和而不同的音律,
传递着亘古永恒的智慧。
山川草木江河湖海,
敦煌的声音,
带着古老的符号,
迸发在每个生灵的体态和灵魂中。
                                            —— 师者 陈志鹏
 
当生命的声音回到人类的敦煌,箜篌、腰鼓、琵琶、笙等敦煌乐器却极少有人知晓?它们沉寂于黑暗中,沉睡在历史层层叠叠的覆盖里,也沉默在世人对他们更多的认知中。当陈志鹏老师奏起悠悠古乐潇然而至,来自敦煌的古音再次唤醒生命完整的感知。

“世界的乐器其实都跟敦煌有关系,比如箜篌这样的乐器就来源于地中海地区,其实现在还在延续,并且延伸出很多新的叫法。腰鼓,这种乐器也有很多种。原来用陶土做,也会用木头做,其实这种乐器现在还延续。包括西北地区用的腰鼓,一直到中亚、非洲很多地方都有很多种手鼓。我们在敦煌莫高窟和周围窟都能看到这些乐器在壁画上的样子。排箫和萧最早在中国叫律管,因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人要生活的更好,就总结了很多天、地、人的规律。”
 
这一刻,我们才发觉,从黄河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开始,五音通达五脏,山川草木江河湖海,敦煌的声音带着古老的符号,早已迸发在每个生灵的体态和灵魂中。
 
 主题《“可能的敦煌” Possibility in DUNHUANG》
 嘉宾: 陈向京 

“空间是最好的叙事者,时间是随身的故事集,空间承载着时间,或长或短,是身边的一驿。”陈向京老师通过可能的敦煌,带我们开启了敦煌建筑和空间设计的全新思考,通过建筑哲学和艺术实践合二为一的实践——东驿酒店,筑造了敦煌大漠一方现代的诗意栖息之所。

“大家来到敦煌,看到了古代敦煌的辉煌,那是属于一千多年前的美好岁月和灿烂文明。但是对于设计师、艺术家和创作者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度,思考在这个古老文明以及古老艺术里面寻找到什么,或者说学习到什么,还要明白能为今天及未来创造什么。
敦煌是沉寂千年、亟待发声且饱经沧桑的诗人。‘东驿’意欲与之相遇,创造出独属于东方的诗意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不仅仅是酒店的空间,而是一个新的艺术平台,一个以艺术为媒介,一个艺术交流、创作、发酵的平台,汇聚跟敦煌艺术相关及对敦煌感兴趣的艺术家和资源,同时以此为轴心,建立具有商业价值和能力的平台,打造一个艺术的“极岛”。我们所追求的,是在敦煌这块文化和艺术的圣地,用建筑和空间的形式,为不辞辛苦的同好提供一个可供隐世且享受纯粹敦煌体验的居所,让‘东驿•敦煌’成为东方文化的驿站之一。”
 
 
主题:《文化发光体:走进生活·照亮未来》
嘉宾:陈耀光 

所有仪式感都是通过特定时间、空间和行为完成的。就像今天此时此刻,音乐响起,舞台慢慢升高,一竖光柱映照在他脸上,这位以“设计诗”自称的生活艺术家、设计师,用他诗意的思考和浪漫的情怀为我们慢慢讲述他的“敦煌感知”。

“今天在敦煌,我们应该放慢日常表达的声音和节奏来感受远古的痕迹。未来是什么?未来不可知,未来跟历史一样,同样可以引起我们的仰望和敬畏。就像璀璨的敦煌,它的文化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的敦煌。1986年毕业实习,我第一次走进了敦煌,所以‘可能’的敦煌对我来说是‘再次’的敦煌。‘看得见的场所,看不见的设计’,他说,设计当如是。风不会老,光不会旧,信念永远鲜活,光不只照亮方向,光也能点燃想象。对敦煌艺术的感知在于发现东方文化的历史传承,感知东方文化发光体——敦煌。人类的文化被埋在沙漠里,不管有多久远。它都将影响千年以后的今天,思想传承就像生态反应一样,通过沉淀、发酵,对我们而言它将会转化成当代生活中的艺术日常。”
 
 遇见——敦煌发生 
M+又见敦煌&传统雕塑的当代表达
10月27日 上午
 
 
 主题:为敦煌而设计 
 嘉宾:M+中国高端室内设计大赛优秀设计师 

“M + 又见敦煌”作为“遇见敦煌”这一主题单元的集中体现,我们邀请“为中国生活设计”M+中国高端室内设计大赛参赛设计师,通过“敦煌石窟之榆林44窟计划”、“炳灵石窟的公共空间公益改造”等设计项目具体案例,分别提取敦煌色彩、图案、文化DNA来进行主题演讲阐释,为我们分享他们如何用当代设计和空间美学守护和传承文化瑰宝,开创当代设计之美。
 
 主题:《大地之子Children of the earth》
 嘉宾:董书兵 

中国文化、中国艺术走的是人与自然亲和融洽的路子,征服自然为已用的意识不强,无论从美学的还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去解读包括石窟、寺庙、造像、壁画在内的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和宗教艺术,情境融合的平淡自然始终是主要面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所在。董书兵教授即是以这种传统美学观点为理念来进行《大地之子》的构思与创作的。完成后的《大地之子》虽然体量巨大、视觉效果极为强烈,但相对于整个戈壁地貌而言却毫无突兀违和之感。

“雕塑,它是一个材质的转换,它并不具备真正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它上去会有生命呢?恰恰就是这么一个间的动作。朝前似乎你觉得这个孩子马上就要苏醒过来,就要爬起来或者站立起来,但是朝后的话真的就能够显现出没有生息的像,这种就是造型语言,也叫肢体语言。当然了,我觉得引起争议,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件期待的事情,希望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雕塑这个行业一直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一种艺术样式,但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前提。同时数字技术,3D扫描和3D雕刻给我们这个行业注入新的生机,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可能。”

按照经验来说,此时的敦煌已经入冬天,能够到敦煌的来者已经不多了,但事实是,这次在场·演讲所汇聚的200余位听众让渐冷的敦煌持续升温。也许大家跟我们一次又一次来到敦煌的心意一样,当“敦煌”二字被说出口的时候,它就是掷地有声的。尽管敦煌地理位置偏远,但却早已存在于众人心中经年有余,它存在在我们的血液里,存在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中,陪伴我们成长至今。

从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敦煌就一直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光体,而这座发光体的光芒能否照见9100年的敦煌,我们想,通过这次在场·演讲×敦煌多位演讲嘉宾的分享,已经给出了答案。
 
莫高窟文物保护陈列研究中心有这样一段话:
“历久不变的长风是戈壁的主角,
年复一年,卷走岁月。
幸好,它只是抚平历史,
并没有抹尽印记。
不曾记,有多少宗教、信仰、民族、文化
在此灿烂交错;
只知道,时间的光影投射在某一刻,
这里仿佛一个巨大的磁场,
感召着四面八方的芸芸众生,
涉流沙,泻万里,
朝圣这个被黄沙包围的精神家园。”
 
对于敦煌,大家似乎都不陌生,然而对它的了解却远远不够,仍然有很多人只熟知浮世绘里日本女子的发髻,却不知道敦煌壁画里都督夫人的蛾眉;仍然有很多人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烂熟于心,却不知道敦煌最美菩萨的浅笑流转。前仆后继的来者们,众所周知敦煌这座艺术的宝库犹如闪耀着星辰熠熠生辉的银河,我们所做的一切也许只是这漫长星河中的浮光掠影,但我们仍然愿意以守护之名,做敦煌在别处的守护者,让敦煌在这个时代在场。
 
 
 
主办 

联合主办 
 
敦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战略合作机构 

承办方
 
 
 🖋
 
主       编:汪    莎
 
执行主编:刘依宸
 
内容编辑:刘依宸
 
               位   莹
 
平面设计:李一楠
 
法律顾问:李鹏程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ADCC]
 
ADCC生活艺术学院
 
出品
 
 
 
用人文复兴设计 · 让设计再现人文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