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2025年,你想怎么住?”主题论坛—暨《理想家:2025》新书发布会

“2025年,你想怎么住?”主题论坛—暨《理想家:2025》新书发布会

点击: 30618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6-09-22

9月20日,CHINA HOUSE VISION理想家、三联生活书店与松果生活一起,联合北京三里屯CHAO,共同举办了“2025年,你想怎么住?”主题论坛暨《理想家:2025》新书发布会。活动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菁主持,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现场与华黎、青山周平等知名建筑师,以及当代艺术家曹斐、城市史学者王军进行了一场跨界对话,讲述他们各自对于“家”的憧憬与理想,并从建筑、人文、艺术、城市研究等方面深度探讨未来十年建筑与居住的种种可能。

 

自2014年起,以原研哉为主要发起人,一场以人居为主题,在建筑师、研究学者以及各类企业之间的对话活动持续开展。面向中国当下的人口、健康、能源、社区和传统文化传承等课题,以及各个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理想家联合包括张永和、MAD、大舍在内的13位顶级建筑师/建筑事务所,与中国创新企业一起进行组合式研究,共同探索未来10年中国居住场景的可能面貌,可视化地呈现未来之“家”。经过一年半的研发之旅,13个未来居住构想已形成方案并结集成书——《理想家:2025》,由三联旗下生活书店在2016年9月出版。

让未来动起来吧!

中国经济经历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实体经济正步入增速逐步放缓的阶段,面临经济结构的重要调整和重大转型。经历了前期的高速增长,产能过剩、消费力失衡、市场机制不健全、新增长点缺失等结构性经济问题逐步显现。此外,雾霾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生育率不足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的人口结构恶化等社会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亟待解决。

 

与此同时,变革的时代也正悄然到来,经济发展逐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与人文的进步触发对原有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并为未来注入全新动力。当下,各个领域的新变化层出不穷:能源正朝向更轻型、可再生的形态转变;随着无人驾驶、能源供应等技术的成熟完善,人们的移动方式即将变得更富弹性;迁徙行为的常态化以及借助网络世界带来的便利,“游牧旅居”成为新一代人群的生活态度;而作为科技进步成果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服务也将带来更为人性化、贴近普通人需求的生活体验。

 

不管未来5至10年的社会、经济形态如何,未来都将在人们追求更为美好现实的希冀下创造而来。关于“居住”的幸福感不应由经济指标来衡量,而是在被预测的现实之上,从人们自身所构建的动态的未来中悄然滋生。在这些趋势之下,企业也正在逐步发现变革与转型契机,从未来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中寻求自身新的发展机会。理想家的意义所在,正是联合能够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与具备优秀创造力的建筑师,把潜在的社会发展问题、科技发展趋势,以及产业发展的可能性,通过“家”这一媒介,可视化地呈现给社会。

2025年,一万个理想之家

2025年已不遥远。在未来10年,以及每一个新的10年,很可能发生前所未有的居住变化。从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入手,在《理想家:2025》中,原研哉与国际级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张永和、张轲、马岩松、张雷、梁井宇、岛田阳、华黎、大舍、Crossboundaries、王昀、NEXT Architects、青山周平、王辉,以及建筑学界研究者史建、周燕珉,一起探索了中国未来10年的居住、建筑、社会以及产业的革新趋势,描绘出未来之“家”的种种面貌。

 

10年后,我们或许将从人、住所与城市、地域之间多样化的连结方式中产生出完全不同以往的居住形态,我们来看看这些别具创意的“理想家”——

张永和与MUJI合作的“自行车宅”构想,将自行车这一最健康、最节能的交通工具引入住宅之中,不仅将改变城市的空间尺度,也将对人们的出行习惯、社交方式和空间体验带来影响。

张雷与阿那亚合作的“树屋”,将居住环境彻底移回象征着自然之源的乡野林间,让人们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重新回归自然生活。

对于大舍与方所共同构想的“私物邸”来说,未来的“家”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它存在于虚拟网络之中,让都市游牧人能够在迁徙之中自在生活。

在延续传统胡同或已有空间价值的基础上,张轲与MINI中国联手创作的“胡同MINI家”,以及NEXT Architects的“呼吸宅”,通过置入智能模块,转换住宅内、外部环境的能量,从而提升狭小住宅空间的魅力与舒适性。

无论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家具,还是对科技智能产品的运用,理想的家都应该更贴近居住者的所想所求。华黎的“自在之家”,以及岛田阳与华日家居合作的“家具之家”,通过个性化的家具设计、特制的家具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可以让每一个居住者塑造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务所与爱空间合作的“i-Living”,以及王昀的“千手之家”,通过互联网数据与智能系统强大的感知能力,随时随地满足住户的需求与偏好。

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及曾经一度出现的集体居住方式正在面临变化的当下,未来或许又以居住社区的形式将个体重新聚合。MAD与ROCA合作的“微园林”,在传统胡同的公共卫生间设计中融入山水园林的元素,聚焦于胡同居民日常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生活的重建。

梁井宇的“回宅”,通过建立小型农业社区,回归原初生活形态,实践“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价值观。

青山周平与阳光100合作的“400盒子的社区城市”,通过共享的方式,让居民在满足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能获得内容丰富的共享空间。

王辉与You+的“重叠共居”,通过对空间的巧妙利用和家具模块的灵活组合,为城市中的“蚁居者”提供富有活力的社区生活。

幸福的要义

中国人经历从集体主义的20世纪到这个高度流动性的21世纪,这是一个高度压缩的旅程。既包含兴奋也让人深感困惑,人们似乎是在同时创造与失去自己。而这个社会变迁的经验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它也是一种更普遍的世界经验。熟悉的旧世界加速变迁,而新世界仍在诞生之中。如何为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家的归属感?

 

在这些建筑师的居住方案之外,《理想家:2025》一书的出版,将着意于从现实和设计层面,引发更多人关注和思考日常的居住问题。无论是家、社区还是城市,更大程度上是由普通人的意愿所形成的强大动力决定着构造的方向。不论你现在所居何处,家对于你的意义如何,这本书或许能让更多有活力的年轻人积极地参与到关于“家”、社区与城市的构想中去,以众人之力,共同构建出理想的居住未来。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