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31670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6-08-15
遇见禅意
诸行无常 • 自在随缘 / 一生中、活的清、最重要的是和相看两不厌的日子结合一起
翁永军 | 广州市筑意空间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设计师
ID:请问是什么样的契机令到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联合起来做一个“遇见”的展览的?
翁:我们五个人当中有画画的艺术家,还有设计师、工艺师,我之前也是画画的,后来从事设计及工程管理工作,我们五个人走到一起是源于家具。组织这场:艺魂、禅意、情境、闻境、匠心为主题的展览活动,旨在设计和艺术的碰撞中把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让我们千年以来的传统家具工艺能站在国际舞台上。因为在数码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利益追求最大化,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衰败。特别是红木家具这块,庸俗粗糙的居多,白白浪费了很多好木材,特别是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大叶檀、都是几百或上千年才能成材的,如果不加以好好应用,精雕细凿。就会浪费了这些稀少珍贵的好木材。所以我们现在和工匠师们一起筹备成立红木家具设计研发中心。用艺术家及设计师特有的审美和判断能力去使用材料,让每一种材料都能发挥它最大的特性。无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人体工程学、舒适度等各方面都要慎重考虑,好好的利用每一块材料,给这些木材赋予最高的价值,我想这也是我们设计师和工匠们应有的责任。让这些木材经过再设计后都能成为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生活艺术品。
为了把更多传统的工艺及家具设计发扬光大,我们想通过这一次展示及视听觉的碰撞,能够把艺术、设计、家具结合,得到更好的一个升华,正是基于这么一个出发点才导致了这次契机,联合起来做了这次“遇见”的展览。
我们公司目前是做室内设计、幕墙设计、室内工程,幕墙工程及艺术品工程等。除了王良达先生,对我们另外四个人来说,家具设计是一个全新的板块与尝试,也是我们遇见后想一起用好木材尝试做一些家具艺术品的冲动,因为我们都有设计及美术功底,相信遇见后对未来会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展示。
ID:请问你们是计划怎么实现这个“艺术家具中心”的?
翁:一方面在院校成立研发机构,比如以后在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广州美院等美术院校成立设计研发基地。与设计师、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成立教学与设计研发,应用作为一种设计课题,研究与实践互补,设计当中选出好的作品,通过3D打印出来或制作模型后,作为设计艺术家具作品可以展示也可以拍卖,好的作品可以让工匠们量产流通到市场。另一方面在工厂开设一些家具设计工作室,让更多对家具有爱好的优秀设计人员或艺术家有机会参与家具设计与制作。可以体验纯人工雕刻制作传统家具流程,也可以体验3D建模后电脑雕刻及人工雕刻打磨及上漆的流水线的制作乐趣。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来设计家具。令到广大的设计师能实现家具设计的梦想。我们也提供多种条件来实现家具设计与设计制作的环境,如:提供工作室,有完整的家具制作工具及车间、有木匠、油漆工匠、雕刻工匠等匠人配合,我们希望把艺术、设计、家具制作等融合在一起。能在中国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传承上尽一份力,共同见证红木家具行业的发展。
近期我们计划在广州琶洲交易会中心设有一个2000平米左右的艺术家具展览中心,现在在场馆设计阶段,但已经有众多的设计师有意向加入到我们展览中心的艺术家具设计中心来。我们希望把这个展览及设计中心打造成一个广阔的平台,让这些设计师可以展现自己的设计也可以展现家具成品。而且这个展览中心还涉及到一些中国东方传统的系列:琴、棋、书、画、香、茶道。我希望这个展馆中心可以生活化的展示这些元素,相当一个艺术生活博物馆。为了这计划,我们已筹备近两年了,现在某些部分已经初见成效了。其中古琴馆已经组建起来了,可以交流及培训学习,里面有茶道、香道、有绘画艺术品,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前来参观。
ID:“艺术家具中心”是否有设想进行品牌化的发展?
翁:“艺术家具中心”所打造的品牌除了我们打造自主品牌外,也可以发展设计师个人为主的品牌,让设计师完成家具的设计后,以设计师自主为前提,可以后续协助他们生产,也可成为设计师的个人艺术家具作品。
遇见情境
目击其物 • 而味其象 / 心中景、心外境、真正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吴文粒 | 深圳市盘石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
广东家居联合会IBID设计委员会执行会长
ID:请问这个“遇见”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呢?
吴:我们几位来自不同设计领域的人,通过思维的碰撞,集合在一起。我们在一起是一种“遇见”,就像来参观这个展览的民众一样,是一种偶然的“遇见”。遇到了一个展览、遇到了一个情景、遇到了一种感受;能“遇到”不一样的美学。
我们这个展览与我一直推行的设计体系学是相关的。如:吴震寰体现了当代美学、翁永军体现了生活美学、吴文粒体现了情景美学、朱厚铭体现了中式的餐饮美学、王良达体现了匠心美学。
ID:对于“遇见”展览是否有一种期待?希望形成一个怎么样的影响力?
吴:我们对于“遇见”更多的是从原点出发,重新思考-----美学角度重新思考。我们希望各位来参观我们的民众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不一样的角度。如:设计师策划的展览形式。
ID:“遇见”展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表达出美学概念的?现场选择的勒杜鹃和蝴蝶兰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吗?
吴:从选择吴震寰老师的布式画到现场的落花都是真实而唯美的场景。因为在展会上是很难凝造很精细的东西,我们希望给民众带来一个设计碰撞,令到一个完整的感受呈现出来。“遇见”并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是一个经历的过程。
展览的策划与我们以为的项目设计方式会不一样,因为需要考虑现场的环境及制作的时间。所以我们这次用了中国传统的内廷格式进行空间的划分,并采用了以挂饰、陈设、视觉为主的体现方式。通过声音、影像等感官上的刺激来触动到民众的心底感受。
勒杜鹃是深圳的市花,我们把真的花制造了一个花开花落的艺术装置,让花随着时间的消逝,逐渐飘落,形成一个真的落花场景。
ID:“遇见”给到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遇见”的策划过程中是否有需要磨合的地方?在“遇见”的策划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吴:在这次的“遇见”整个策划的过程里面,我们充当了很多角色,策展人、导演、艺术家、设计师,一次就经历了很多有挑战性的东西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我们5位都来自不同的美学领域,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大家各自把自己的美学主张拿出来,刚好大家的主张一并接上后,就是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所以这里面没有太多需要磨合的东西;
整个展览从筹备到搭建我们用了三周左右的时间,包含了短片的拍摄。所以是一个很高效的过程。拍摄短片是其中一个有趣的过程,能尝试作为电影人的乐趣及辛苦。踩点、选景是我亲自去的,最后定在福建的仙游、福州作为拍摄的场景。现场我是顶着50度的烈日在江上划了将近一天的竹排,艰辛而又有充满乐趣。
ID:“遇见”的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老师,展览之后会有后续的活动或合作吗?
吴:我们五位不同领域的老师,在一起后就刚好是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我们后续可以联合在一起,做一些共同的项目。可以把这种设计主张推行到设计项目上。
这次展览的方向应该合作的风格偏向于传统的东方风格,“遇见”是在过程中,并不是起点也不是结果。我们五位老师在各自的领域里的探索都在进行中。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