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之门”由16 块青铜铸件组合而成,形成两面,一面象征着由多个国家构成的西方世界,另一面代表着幅员广阔、具有灿烂文明的中国。
“车辆从卢浦大桥往返时,只能看到世博园内一件伟大的雕塑作品,你知道是哪件吗?”72 岁的翁贝尔托·万达尼(Umberto Vattani)脸上露出孩子般得意的笑容。作为意大利国家馆负责人、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主席,万达尼提到的正是伫立于在意大利国家馆旁、著名艺术家阿纳尔多·波莫多罗(ArnaldoPomodoro)的作品——“马可波罗之门”。
空运费用超过百万欧元
一年多前,翁贝尔托·万达尼在米兰拜访阿纳尔多·波莫多罗时,在艺术家自己的雕塑艺术博物馆内一眼看中了名为“马可波罗之门”的大型雕塑作品。他向艺术家提议,在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意大利国家馆中展出这件作品。84岁的艺术家阿纳尔多的第一反应是:“你疯了吗?”
创作于十多年前的“马可波罗之门”,高12 米,宽10 米,由16 块青铜铸件组合而成,重达十几吨。万达尼告诉《外滩画报》记者:“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由于时间紧迫,需要把十几吨重的青铜雕塑的从米兰空运至上海;第二就是要把这么重的庞然大物安装在意大利馆的旁边。”
为了完成运输任务,万达尼动用了大型空中运输机,仅运输的花费就超过百万欧元。他还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协调这件作品在世博园中的位置。最终,“马可波罗之门”出现在意大利国家馆外的广场上,下方修建了2 米多高的水泥基座,这个广场也被命名为“马可波罗广场”。
为何是“马可波罗之门”
万达尼表示,“‘马可波罗之门’由16 块青铜铸件组合而成,形成两面,一面象征着由多个国家构成的西方世界,另一面代表着幅员广阔、具有灿烂文明的中国。”执意将“马可波罗之门”运至上海,他是想通过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将创造力、艺术、意大利文化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一个传奇、一种象征。
作为当今世界最为知名的雕塑艺术家,阿纳尔多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他的雕塑大多体格庞大,很难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内保存,而是出现在各著名建筑前。意大利外交部、联合国总部大楼、莫斯科当代艺术馆门前,都有阿纳尔多的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万达尼说:“我要让上海世博会上出现的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因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我喜欢这件作品。马可波罗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门不是墙,是可以打开的,代表着中国和意大利始终愿意敞开胸怀对话。”
“马可波罗之门”的设计灵感来自《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兼商人。这个双面雕刻的作品是垂直展出的,由多个模块元素组成,作品对东西方文化曾经出现的各种形象进行了改造,囊括了古代及未来主义元素形态。四个水平面和垂直面之间的隔块,隔开了雕塑片段,它们之间相互独立,但又有着微妙的联系,表面的破碎花纹好像是从土里冒出的植物嫩芽所造成的裂纹。
艺术家在这扇大门里使用了多种雕塑解决方案:利用“阳刻”的手法令整个几何组成部分及其衍生部分充满张力和想象空间,但同时又不失庄严和独特的风格。雕塑中突出的立方体、三角形的凹陷部分、多边形、球形和半球形、圆孔、楔形物、箭头、弯曲的表面和裂纹,却能有机地结合在明亮的黄铜材料中。
带来全世界最好的艺术
外交官出身的万达尼对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担任意大利外交部秘书长期间,他在外交部大楼内展出200多件当代艺术作品。早在1990 年代初期,他就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并邀请诸多当代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掀起了西方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浪潮。自2000 年以来,万达尼一直担任威尼斯国际大学的校长。两年前,他邀请中国艺术家叶放在威尼斯圣塞弗洛岛上建造一处中国古典园林,名为“达园”。6 月初,他专程赶到上海,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威尼斯案例馆举行“达园”推介会。
“进入开幕倒计时阶段后,上海世博会的负责人告诉我,‘马可波罗之门’能装我们会装好,不能装,我们也会想办法装,”万达尼笑着说, “他们毫无畏惧,前面有再大的困难也会实现。”
在万达尼看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也是这样的人。“有一次,米开朗基罗路过一座山,他看到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就想让人把这块大理石运走,理由是他在石头上看到了‘大卫像’。那时候没有吊车,用马车运走了大理石,完成了传世的高大的‘大卫像’。”万达尼告诉记者:“在此次世博会的城市足迹馆里,有米开朗基罗‘大卫像’的复制品。所以这里有两件意大利伟大的雕塑,一个是‘大卫像’,另外一个是‘马可波罗之门’。”
万达尼一直对于上海艺术家周铁海的一段影像作品记忆深刻。在这个十分钟的影像里,很多人围坐成圈,中间有个“首长”在讲话。首长说:“我们一定要建设机场。”其他人问:“建机场干嘛?”首长回答:“建好了机场,就可以请艺术家,请全世界最重要的人到中国来。”万达尼最后说:“你们建了‘机场’,我把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