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再造景——三林公共艺术展

再造景——三林公共艺术展

点击: 31658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2-07-10

 

策展人:丁乙  毛毛

指导老师:丁乙、菲利普(英)、刘毅、权弘毅、汪苡恝、孙里宁、张周捷、大根

展览地点:上海浦东新区三林塘老街

 

    再造景——三林公共艺术展是由浦东三林镇人民政府、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与上海三〇国际艺术区共同合作策划和组织实施的一次公共艺术介入现场的艺术展示活动。已于2012年6月17日—2012年7月2日上海浦东新区三林塘老街展出。

 

    三林古镇始于北宋,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然而,在近代社会革新巨变的潮流下,这种内部循环体系被现代化的概念不断覆盖、改造和异变。艺术如何有效地介入公共的、日常的生活之中,与身处其中的人们发生互动,再次引发他们对周围景观的介意和注目?“再造景”的概念既体现了对三林古镇传统资源的重新利用,也是以再造新景观的方式来串连不同时空的文化脉络,使其地域特征、特色定位得以延伸,同时充分深化了国际化大都市中古镇样本变迁与发展的具体实践。

 

    本次展览共展示15件以现场环境为思考对象的特定创作,作品以装置、雕塑、绘画、灯光、影像等多各种艺术形式,试图重新解读古镇的文化承传与更新,探讨生活样式与艺术氛围之间公共性的综合命题。50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丁乙、菲利普(英)、刘毅、权弘毅、汪苡恝、孙里宁、张周捷、大根的带领下组成多个项目小组,对三林古镇独特而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调研与加工提取,以公共艺术的户外展示形式连接市民生活,以凸显区域特征为主旨与社区形成环境、人文的多重互动。如作品《老物件》,把传统古镇居民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用品--竹编热水瓶,进行复制与放大。巨型化的户外当代装置形式使老物件的再现在体量和视觉感受上,产生似曾相识又多维度的重新解读。作品《亮花桥》,灵感来源于三林当地的刺绣工艺和民间图案。创作者在三林塘港的石桥立面,用霓虹灯勾勒出一幅适形花鸟图案。当代都市夜色中霓虹闪烁的光造型被有效地引入古镇,作品利用河流的虚实倒影还原出传统图案的对称性特点。作品《酱园记忆》用钢筋线条的艺术形式语言,速写了一段曾经发生在三林古镇著名的酱园作坊生活、劳作场景并与现实的地点再次重合,有效凝固了两个时空的人和物,记忆与故事的再现。作品《布顶》,作者用当地的“土布”包裹了三林“土布之王”的汤宅门头屋顶,整体性的艺术处理手法使日常布料的可塑性获得延展。想必克里斯托夫妇一定没有想到,在三林古镇的特定的文化语境里,中国学生们的包裹艺术有了更具后现代价值的中国当代城市语言的具体样式。

 

    本次公共艺术的创作实践是建立在对原有现实空间、建筑、桥梁、墙面等再发现、再利用、再延伸基础上,它既是一次思维角度和公共性的交流模式引入的实验,更是艺术学院需、学、研、产项目制教学与三林镇政府和艺术园区以及居民充分合作、互动的产物。

博物馆墙

布顶

酱园记忆

亮花桥

弄堂交织

热水瓶

三林印象

筛廊

扇风船

树鸟

五谷龙

舞韵

小景

虚拟建筑

玉玲珑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