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30526 次 来源: 时间: 2012-03-20
文:林宜萱(直向建筑)
编辑:周硕
2011年12月15日,在Interior Design China的名人堂慈善晚宴上,我们与巴塘县结缘,第一次尝试用设计去帮助别人,去做善事。经过三个月沟通协调,巴塘之行终于在2012年3月3日成行,来自直向建筑的董功、林宜萱,华汇设计(北京)的王鹿鸣,ASP(Archi-solution workshop)的于雷与我一起启程。前往巴塘县进行教育园区的实地考察,为巴塘县捐赠教育园区的规划和概念设计做准备工作。
巴塘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的一个县,相对其他周边藏族地区更富裕一些,但是人均年收入也只有3000多元,其中包括政府补助的1000多元。我们北京设计师一行五人从迪庆香格里拉出发,连续开了8个多小时“恐怖的”山路才到达巴塘县的中心。刚抖去满身的尘土,迎面而来的就是洁白的哈达。藏族人民的热情使我们在以后的两天中过得异常充足,也使我们在回到北京后的一大段时间里用了很大的力气才平静下来。
不便的交通和有限的教育资源,让很多适龄儿童失学,有些孩子要走几天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所以学校安排的宿舍,但是也仅仅部分满足偏远的孩子使用。好多孩子还是要放学后,坐上家长的摩托车或者改装的拖拉机,踏上扬尘的漫长山路,因此巴塘县开始筹备建立教育园区,集中办学,让更多牧区的孩子可以有条件住宿、读书。政府的领导们经过多方的游走募集了一些资金,打算把县里的中学和小学合并在一个大的教育园区内,已化解诸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决定把学校放在县里可开发用地中的最好的位置,也是山里难得的一块平坦之地。
据称去往巴塘的路已较从前改善了不少,但有时还是不免让我们胆颤心惊:有些路段极窄,几是土石,旁边就是悬崖。我们沿着山沟向前疾行,车窗外是连绵的山脉,山色天光接连一片,翠绿的金沙江流淌其间,好不壮丽。藏民多以农牧为业,在黄沙满佈的高山峡谷间,零星散布着绿油油的梯田,放养的牲群。以土墙砌成的居所,或是土石原色,或红色,或漆成白色,在这样的景致里,交融其间。
到巴塘已是傍晚,次日,我们正式参访了巴塘学校和教育园区基地。孩子们都穿上了干净的校服欢迎我们,让我们有点不自然,大家都觉得很抱歉,从他们略微脏兮兮的红通通脸蛋上,我们还是可以想象他们平日长途跋涉来上学的艰苦。刚到操场,就有盛装的学生们为我们表演藏族的歌舞,由于是多民族聚集地区,我们看到了很多种不同风格的服饰和舞蹈形式。虽然是礼节性的欢迎,我一点没看出他们有任何的拘泥,反而是高原特有的阳光更加映衬出孩子们沉溺于舞蹈中的那种欢愉。
高原的孩子是淳朴的,因为有淳朴的老师。在巴塘中学,一位年轻美丽的藏族女老师-丹妮为我们讲解学校的历史。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与她闲谈,我很钦佩她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愿意在偏远的山区扎根工作。她很真诚的告诉我:她舍不得这里的孩子,因为他们都很乖,很勤奋。在不经意中我突然发现她在流泪。她说,这里的孩子太艰苦,有的冬天没有保暖的衣服穿,有的穿着破的鞋子上学,教室里没有暖气,她看着很心痛。
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包括第二完小、有百年历史的人民小学和巴塘中学,都有校地不足的问题。这些学校都没有运动场地,现有的活动空地面积和学生人数不成比例。和大城市里的学校不同,由于地区交通不便,学校招收了不少寄宿生,在牧民忙碌的虫草采收季节里,学校还须担起照顾学生所有生活起居的责任。同时也是因为地处偏远,师资的流动和不足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未到巴塘之前,我们一直以为将面对的是位于穷乡僻壤如希望小学般的工程,然而在实地走访后,我们才明白兴建教育园区的重要性。集中的教育园区,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提供学生们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更好的学习环境,而较佳的住宿条件和教学环境,也能吸引老师前来和促进师资的稳定。从更长远的目标来说,则是希望能够更为普及教育意识,藉由教育的提升,从根本上改善藏民的生活。
做为建筑师的我们,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投身于巴塘教育园区的兴造。这不是一场建筑师的炫技,而是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产,以朴实的姿态,提供学生和老师们一个日常的、舒适的、蕴含当地历史记忆和反映地域特色的现代学习环境。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