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现代艺术史中经典抽象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在于,一、它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分离,从而表明艺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自主性;二,它体现了艺术作品中的每一局部(材料、形式、语言)独立于作品整体的自主性,使之具有自身的有效性,从而表明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形式自主。
今天,通过广告与传媒,商业化的具象艺术无论是以古典写实的形态出现还是以波普艺术的样式流行,都反映出当代艺术对世俗生活的屈从和献媚。在这一历史背景中来看中国当代的抽象艺术,不仅具有早期现代主义艺术通过与现实和公众的紧张关系来表明自己的不妥协立场,也反映出抽象艺术家对于写实艺术与现实的紧密关系的自觉反思,对于艺术自主和形式自由的坚定信念。但是这种独立性和纯粹性不应该成为艺术脱离现实与人性的理由,正如意大利美学家波吉奥里所说:“非再现艺术只有在与它所强调的心理相联系时才有效。这些心理是由‘非人化’的倾向,反偶像崇拜和变形所界定的……目的是重获表达的绝对纯粹性或完美的天真性质。”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种强调绝对客观的纯粹艺术对于人性的疏离,以及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倾向的技术化艺术。
抽象艺术在当代的主要困境在于作为精英的艺术家与大众的隔阂,这是因为抽象艺术的高度专业化。与写实性的政治艺术和波普艺术不同,抽象艺术所积累的主要是与人的视觉或者说整体性感觉(触觉、听觉、嗅觉等)相关的审美经验,而写实性艺术则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的再现与社会利益冲突中的群体价值。哈贝马斯看到现代社会由于分工而形成的精英文化(专家文化)和大众文化(公众文化)的鸿沟有日渐扩大的趋势。“通过专家的研究和反思形成的文化积累,并没有直接和必然地变成日常实践的财富。传统意义已被贬值的生活世界将变得越发贫困。”在这样一个整体性的追求功利和享受的时代里,作为个体的人(欣赏者与收藏者)将其关注的重点置于写实性艺术的基础上,是可以理解的。抽象艺术的欣赏和收藏需要时间,在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历史时段的接受和积累,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平和心态。
抽象艺术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959—1938)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生存的意义之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日常生活世界,它对于人生意义的产生具有基础性的价值。这一世界并非完全自然化、物质化的,它同时也是文明化、历史化的,积累了人类生活的文明进化成果。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文化形态、符号形态、产品形态、意识形态等各种形态积累的意义结构,它们在生活的主体即现代人的互相关联和理解中获得阐释和意义。
但是日常生活世界有其局限性,它与梦的世界、科学世界、宗教世界、游戏世界、艺术世界等一样,只是特定的意义产生域,日常生活遵循着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动机。一方面,它是其它世界的意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和经验原型,另一方面,其它世界对于日常生活世界是一种超越和修正,例如,艺术和游戏的世界就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超越,而宗教世界则着力于日常生活世界所无法解决的信仰与精神困惑问题。
我们可以将这一日常生活世界的分析引入到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关联和比较研究中。如果说具象艺术特别是写实艺术与日常生活世界关系密切,作为日常生活世界的镜像反映,携带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与功利目的,那么,抽象艺术可以视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艺术再现的超越,它所给予艺术家和观众的,应该是超越日常生活意义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对现实的再现已经隐而不显,对现实的工具理性和日常沉沦的超越,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追求成为抽象艺术的逻辑指向。
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晚近时代的哲学主动明确地召唤思想“面向事情本身”,也就是拒绝那些与哲学格格不入的空洞谈论,而要关注在变易(事情的展开着的表现)中的哲学整体,在“表现”(Dar-stellung)中主题与方法成为同一。在黑格尔那里,这个同一性被称为观念。
同样,我们也可以向抽象艺术家召唤“面向事情本身”,在每一个抽象艺术家不断探索的实践和语言展开中呈现抽象艺术的整体性,在这里,抽象艺术的主题、方法乃至材料、技法成为同一性的整体。
抽象即表现。如果说,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表述为哲学找到了坚固的基础,那么,抽象艺术在今天,则以“我画故我在”使自己获得家园之感,只有在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而不是在抽象艺术的抽象议论中,才能使自己成为真实的在场者。抽象艺术家必须解决自身的具体问题,而不是诸如中国性、东方性、现代性等宏观思辨,一如胡塞尔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一文中所说:“研究的动力必然不是来自各种哲学而是来自事情和问题”。
作为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抽象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也需要依靠人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把握——体验与感觉。当抽象艺术的创作完成之后,作品就作为现实世界的实存之物,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对于抽象艺术家和欣赏者来说,我们可以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来摆脱理论的诱惑,直面艺术,直面抽象艺术的魅力与局限性。这一原则就是:任何原本地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性源泉;在‘直观’中原始地(可以说在其具体现实性中)向我们呈现出来的一切,(是)可以直接如其给出自身那样被接受的,但也仅仅是在它给出自身的界限之内……
参与本次展览的艺术家来自不同的文化与教育背景,具有不同的艺术理念和语言特色,但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持续地保持了人生的乐趣——对于抽象艺术的执著探索和追求。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的整体艺术风貌的形成,也有助于我们对于他们的整体观察,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发展的最新现状。相信这个展览在提供给观众审美享受的同时,也会给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与收藏带来新的惊奇与动力。
2010年7月31日
殷双喜 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