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开幕时间:2009年11月28日下午4:00
展览时间:2009年11月29日—2009年12月7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10:00 – 下午5:00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3层展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联系电话:8610-58760600-100
精神性的游离——后传统社会下的物化图景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在其发展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里,一方面它在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断重建传统。在西方社会中,传统的存留和再造是权力合法化的核心内容。所以,“千禧年”在西方左派知识分子的观点中,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还是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标志,它标示着一个具有强大“物化”力量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同时,它也代表着一种终结,这种终结表现为后传统社会的出现。
在张东红的创作历史中,所谓的“现代”和“传统”是一直纠缠在一起,贯穿始终的。近二十年来,他虽然一直处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人际圈中,但是,审慎地与“主流”的趣味和图式保持距离,以期形成自己个人化的风格形式,是体现在他的工作中的一个明显标志。
在他早期作品中,“传统”的美学特质是一种主动性的追求,但是,弥散在画面中是情绪是一种人去楼空式的无奈与彷徨。这种被动性地,或者是无意识地体现出的“现代性”,是他这个时期作品的主要特点。这个特征,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中叶出现在中国社会中对于“传统”价值观消失的感伤和怀思情绪是一致的。
在2002年以后,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精神性元素,从早期的被动、退守式的表达方式,转变为积极、进攻式的情绪传达。在作品的图式中,出现了粘黏的液体、肉质化的玫瑰、欲望化的嘴唇等等。这是他从自己的生存体验中敏感地感受到的一种社会性情绪特征——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进程中,社会个人的普遍的受伤害情绪,他自己将之称为“软暴力”。在这个创作阶段中,“传统”暂告一段落,作品的传达似乎更多地倾向于对于社会体验的直觉表达。
2005年之后,“传统”似乎又回到他的画面中,但是“山水”图式已经失去了它们的自然属性,而成为了一种主观性的再造,这种主观性体现在价值观的“距离”定位。所以说,在他这个阶段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历史主义的反观和内视,也就是说,此传统已非彼传统,而是从当下的社会境遇中审视后的“传统”。
而在这个个展上展出的是张东红近两年来潜心创作的结果。在这两年中,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遇到了重大的挫折,舆论在紧张莫名的同时,也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的一个机遇。但是,问题是,又能有多少艺术家真正会潜心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张东红的近作,一方面是在他的作品风格逻辑合理演绎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的结果。在后传统社会中,伴随着物化力量而来的,是传统的异化、人的异化,甚至是“物”自身的异化。
通过对张东红创作经历的简单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思考,无非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其一,遵从于自我内心的真实体验;其二,保持对于社会现实的敏感态度;其三,如何处理与本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唯如此,中国当代艺术才可以从图解式的社会符号化的“外销瓷”模式中解脱出来。我想,正是从这点上,本展览不仅仅是张东红近两年来创作的总结,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中国当代艺术意义走向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