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案例 » 居住空间 »宜居“尺度”

宜居“尺度”

点击: 41586 次 来源: www.id-china.com.cn 时间: 2010-08-17

文: KevinS.K.Lim
         近十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不断的加剧,尤其是每个城市都在进行着重塑自己的尝试,它们争相主办最具魅力的全球盛事,有的甚至进行了临时的改头换面以使其各方面更具“国际化”。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事事都要争个排位,这种趋势使得公共和私人机构都为确定都市精粹而做出一系列的报告。除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做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年度报告,像 Mercer和Monocle这样的私人机构也都对世界上最为宜居的城市进行了杰出城市排名。人类发展指数的严肃性在于其将生活预期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复合指数纳入了考量范畴;而 Monocle则相对诙谐的将对 Zara和星巴克等连锁店的测试包括在其报告之中。对世界五百强在当地建立基地的追逐,也加剧了各个城市对自己进行市场营销的宣传运动,比如,韩国的“仁川飞翔”和新加坡的“滨海湾”等,而后者更是令人吃惊的是仅仅在打造“滨海湾”这一招牌上就花费了二十四万美元的资金。追求城市排名的提升和城市形象包装虽然貌似令人兴奋,却又颇为不切实际,或许由于某些无形内容的缺失使城市居民自身的城市生活不尽使然,也很难给热爱自由的环球观光客38这一新生群体宾至如归之感。这些报告虽然确实为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框架,但是却不能全面地定量整个城市生活。
 

宜居“尺度”1

宜居“尺度”2

         KevinLim是一位建筑师,驻新加坡和北京。他是 StudioSKLIM的创始人。这些城市宜居性报告的可信度其实要打一定的折扣,因为它们往往是从欧洲中心论的角度去看问题,最显而易见的是缺少中国大陆城市(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上海这些中国大都市生活成本已经非常昂贵,但是没有任何报告对此有所涉及,尽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使它们赢得了全球赞誉。对于这些城市来说重点在于在各种建筑和基础设施建立起来之后“如今”应该怎么去做,在盛事之后如何促进都市生活的和谐和质量。对它们来讲更迫切的问题是满足这些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并逐渐建立一个负有社会责任而又具有很强环境感和认同感的社区。 2010年3月,中国主要城市的物价上涨了 11.7%(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单月同比增长幅度最大。而接下来的限制投机购房政策的出台,使 2010年四月中旬同样见证了商品房房价高达 31%的暴跌(来源:北京房地产信息网)。这种骤然变化清晰地演示着房地产泡沫的挥发性,而正是这一点将城市景观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房产股市(也就是说:住房现在不过成了单纯的空头货币而已,而并非任何生命形态)。当然可以说这是为更高生活水准在积 累财富,而其对城市结构的负面作用则是其对具有刚性住房需求群体的影响,结果导致社区公寓人口居住密度不高,居住率低下。
 
 
« 前一页12下一页 »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