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摩天大厦如璀璨繁星在珠江新城汇聚,其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经济上的发展繁盛,更是一次次创新设计思维的大挑战。利通广场,屹立于珠江新城CBD北入口门户的“大冰晶”,以简洁、高雅、通透、线条清晰、具有精致几何造型的建筑外形冲击了我们看待摩天大厦设计的常规思维,掀起摩天大厦时代新的声音。
把天空装进大楼
随着利通广场封顶仪式的举行。这座由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HELMUT JAHN担纲设计,64层设计高度,303米的超高层建筑将逐步展现它的面貌。在设计师笔下的利通广场建筑风格简洁、通透、线条清晰。精致的几何造型建筑主体简洁而不失个性,带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楼顶是一个鲜明的斜坡屋面,创新的、带竖向遮阳系统的玻璃幕墙营造出雕塑的效果。
白天,由于简洁的建筑造型,利落的结构系统及极富表现力的双层幕墙,利通广场或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或反射万道光芒,或是自身熠熠生辉,强烈地展现着自我的风采。而当夜幕降临,塔楼的主体也随之暗下来,明亮的对角斜撑线形LED灯光沿建筑表面盘旋而上,最后消失在顶部灿烂的灯火中。建筑楼层从视觉上消失了,渲染出的却是大楼风情万种的迷人魅力,这正是其自身材料及功能的自然体现。利通广场项目设计团队负责人Francisco Gonzalez 说:“建筑学与工程学的结合是现代建筑美学的主要特征”,而利通广场就希望通过“建筑语言演绎管理艺术”。
建筑应该是简单的,应该是大气的,所有的元素都应该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从视觉上看,从还没步入大楼的那一刻起,塔楼造型如矗立的冰晶体,而人行道及草坪上的雕塑则让人想起了冰山,两者共同形成了建筑与人工自然景观之间的转化。
步入大堂,那37.8米高的大堂,革新了全球写字楼大堂高度概念。举目望去,仿如苍穹。更有室外的中式园林叠水徐徐流入大堂,内外连接呼应的景观创意让人感叹。而与大堂同样为37.8米高的空中会所,无论白天或夜幕降临,都能俯瞰整座城市的壮美。这无一不展现了建筑师的理念。Francisco Gonzalez认为,建筑的价值在于建筑对人的价值,“建筑为人而设计,才是我们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环保节能技术,成就低碳办公企业
真正的低碳建筑,绝不能仅仅是个口号。Francisco Gonzalez说:“建筑师要做负责任的设计,负责任的设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于你所使用的资源要有节制,要合理的运用资源,包括能源和对材料的使用。”
环保节能如何“被动”?其中,利通广场整体的密闭性提供了节能的最大基础,“被动节能”方式,通过幕墙设计来实现。Francisco Gonzalez表示,建筑物很注重对自然采光的利用,特别是办公空间。优良的采光设计不仅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还起到节省照明能源的需要,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幕墙设计希望尽量通透。利通广场幕墙由两层玻璃紧密结合构筑而成,外层是垂直的玻璃鳞片,以反射太阳光线,从而减少其表面及内外层转化区的热传递。水平的遮光叶遮挡了直接射进室内的阳光,以此调节亮度。建筑的内幕墙逐层安装,采用的是Low-e镀膜的中空玻璃。这种设计避免了阳光直射,同时又将舒适度最大化。作为将来华南地区屈指可数的LEED预认证金级超甲级写字楼,利通广场将成为引领南中国区绿色建筑发展潮流的风向标。
设计的东、西方思维
不要看到这个题目又以为我要谈什么东西方元素的陈词滥调了。这次要讲的想法早在我任职于德国某汽车企业的时候就已产生,恰逢最近刚送走来自欧洲的两名交换生,对于中国和西方设计师的性格差异又有了些感触,于是拿出来与各位探讨。
记得在德国工作的时候,接触了一些当地设计师朋友,他们平时给人感觉都十分不拘小节。但到了真正做设计的时候却有一股认真劲,他们会把项目进程列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把所有该考虑的问题都考虑到,最重要的是每一处设计都必须有一个理由支撑,否则就要被否决。这反映了大多数西方设计师的设计性格———按部就班的理性设计流程。对此, 我也一直深以为然,并且贯彻到教学当中。
对欧洲设计师性格的了解让我觉得带两三个交换生应该驾轻就熟,再加上之前也带过几届,因此欣然接受了他们加入设计课题组。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不是独自做自己的设计,而是加入中国设计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此举虽然促进了设计思想的交流融合,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德国的设计师工作非常讲究步骤,而中国设计师则主动灵活,这导致两者经常难以保持步调的一致。而我们所要完成的项目因为时间特别的赶(相信大多数在中国的设计项目都是如此),基本上无法按照德国的方法来做,因此两位交换生一开始还真有些不适应。
事实上如果用德国那一套确实能够出好设计,但却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其最大的代价。这种情况下,有时候我也不得不佩服中国的设计师,他们更多了点能动性,用句流行的话说,就是不那么“纠结”。抓住主要的问题或者说是关键利益点,在步骤上有时可以把顺序打乱,这样的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好的设计。好在这两位交换生也很快明白过来,到后来甚至跟我说,来中国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好设计。我想,那个时候我去欧洲学习了如何严谨有条理地做设计,现在你们到中国学到的却是我们正想改变的,真的挺有意思。中国有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想这句话也概括了中国的设计性格,但问题是,一次能捉到老鼠的猫是否每次都能捉到呢?这也是中国设计的一个问题。准备充分就一定能够捉到老鼠,但准备太久老鼠又跑掉了,看来要做每次都能捉到老鼠的“好猫”,我们中国设计师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