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像一圈圈年轮,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又像一本本书籍,积淀着城市的文化。当200余个场馆建筑在浦江两岸立起、当全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上海世博园区时,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风格前卫、特色鲜明的建筑竟有不少已是一把“年纪”了,而这些历史建筑得以在上海世博会中“涅磐重生”,全依赖于园区规划之初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视。
历史建筑改造利用31万平方米
“上海世博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项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曾经这样评价过世博园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负责世博园区多项历史建筑保护改造工程的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设计师唐玉恩告诉记者,在园区里,有8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占地13285平方米;完全保留了2项历史建筑,面积9042平方米;而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面积则总计达到了31.4万平方米。
唐玉恩继续介绍道,世博园区位于上海的核心区域,横跨浦东、浦西,而这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承载着太多的城市记忆。这里的故事从1867年江南造船厂的迁入开始,随后上钢三厂、南市发电站、华伦印染厂等陆续汇集于此。可以说,上海世博园所在的区域正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源地,是上海工业遗产最集中的地方。
世博会确定在上海召开带动了黄浦江两岸大量工厂的搬迁运动,开创了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旧城改建运动,也因此留下了一大批废弃的工业建筑,如何将这25万平方米的工业建筑和谐地融入园区规划中,成了设计者们需要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
特钢车间变身华丽舞台
“宝钢大舞台可能是游客最熟知的一个改建建筑了。”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所所长杨明说,原上钢三厂是世博园区地块上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厂区,记录着上海钢铁业的发展历程,在设计之初,我们便希望将它部分保留下来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如今的“宝钢大舞台”是由原上钢三厂特钢车间的部分厂房改建而成的,这座面积10000平方米,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一开始却让设计者“头疼”了很久。
“既要保持开放式的风格,又要保证内部环境的舒适度,还要对付那些老旧锈蚀的钢材,一开始我们确实觉得不可能。”杨明说。面对苛刻的挑战,初始希望积极“赋予”的改造思路最终被放弃,而代之以一种更“顺从”的设计姿态,设计者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对厂房既有资源条件的调整利用上,将厂房内锈蚀的钢材替换掉,而将仍能修缮的部分保留,“我们可以看到大舞台里有绿色和蓝色的钢材,绿的就是原有的,蓝的才是新加的,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这也大大节约了资源。”
杨明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匮乏的技术设备支持和良好的公园环境却激发起了设计者对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兴趣,并最终定义了宝钢大舞台“低技环保”的核心理念:借助绿色环境的参与,以尽量少的设备使用和材料消耗方式,使整栋建筑得到适当的使用舒适度并与环境互动友好。正是有了设计者如此聪明的选择,才有了今天仅仅依靠合理的通风布置设计便营造了宽阔开放的敞开式观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