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36273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8-11-30
第壹时区﹒美第奇项目位于三山新城,紧邻佛罗伦萨小镇,距离广州南站4.3公里,只有5公里车程;距离广州市中心与佛山市中心也不过10公里路程,交通十分便利。
这个项目原规划的产品无法达到项目的收支平衡,因此业主提出了最重要的设计要求:创造一种同时能达到销售目的和保持持续商业活力的产品。
建筑师从市场角度出发,将身边包括珠宝设计师、健身教练、声乐老师等自由职业者工作室和居所合二为一的悄然兴起的趋势,提炼出一种新的低密度产品——“社墅”。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低密度住宅区或商业街的半开放式社区空间,更强调街区驻留者的互动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社墅”单元面积约130平米,首层高4.2米直接临街,为工作室及展示厅,二层高6米为可自由改造的居所空间,改造后单元总面积可达200平米。二层特别设置了一个阳光中庭,提升了居住品质及私密性。
二期立面为混搭组合式,设计创造了数组意式风情立面单元和现代风格单元,通过色彩对比、坡屋面与平屋面对比、横向穿插及基座与上部体量对比等手法,确立了立面的节奏感,改善了高容积率造成的密集而单调的街道空间。材料上分别运用了GRC欧式构件,外墙涂料,首层局部采用人造石,上部现代体量使用铝扣板及金属网,门窗框采用金属氟碳漆等。
项目建成后效果颇为理想,创建了一个尺度亲切,融合意式风情同时不失现代感的艺术家小镇,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诗意地栖居,同时可以以一种从容的方式开展自己的自由职业。更超乎预期的是,项目不但为二期的高层公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功能配套,也为整个奥特莱斯项目的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文化地标式的人文配套。
(以下是专访内容)
唐孚
建筑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系(现华中科技大学)。曾在法国 AUBE 规划建筑事务所工作。2003年至今创立建筑事务所并开始建筑实践,主持设计一系列公共建筑及商业建筑,并于2014年更名为乙建筑事务所。
他认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其实一直有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后台的商业逻辑问题和前台的建筑形式问题。唐孚通过多年对于成功商业案例的分析,以及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带领开放式创作的团队,对每一个项目的后台设计,给出精准的定位,搭建主体逻辑框架,创造潜在功能需求,确保项目建成后的持续活力。而在建筑形式感上的表达上,唐孚通过对东西方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发展的研究,寻找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倡导东方美学在现代建筑手法中的揉合运用,认为只有回到对传统艺术的原理研究中去,才能探索出一条既融入而又有别于西方主流建筑风格之路。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这个项目的情况?
唐孚:这个项目是在广州南站附近,由香港基汇基金投资,由意大利的团队实施的一个奥特莱斯项目。全国奥特莱斯项目不少,但是真正做得好的,有品质感的奥特莱斯,一个在天津,一个在上海,一个就是广州这个。广州的项目在一期做得很好,包括整个建筑的完成度、管理的水平,以及商场招商这些方面都做得不错,但仍有少量商铺空置。二期分为高层公寓和低层商业。高层公寓存在一定的滞销问题,所以资金回笼的重任就压在低层部分。但在一期商铺招商不满的情况下,二期商业更难实现理想的销售局面。
记者:您觉得这个项目对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唐孚:设计的传统模式一般是顺向的,就是开发商下达比较明确的任务书,让设计师在形式或者功能上去组织创新。但这个项目已经完全超出了这样一个范畴,它其实是在帮发展商解决整个项目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怎么做的问题。当然最终我们也非常自豪,就是我们在这个层面上给出了一个很创新的答案,而且这个创新的答案似乎并不是传统建筑学范畴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我们观察生活不断积累所获得的灵感。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具有非典型意义。
记者:那你们是怎么应对的?
唐孚:我们分了两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是给它做产品定位策划。因为平时我们比较喜欢研究生活中一些成功商业项目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研究建筑形式的问题。记得那时刚好我一个好朋友张小川邀请我去她的家里作客。张小川是从意大利回来的首饰设计师,她把她的工作室和家安置在一起。首层工作室是创作、接待客人、展示作品、接受采访等的场所,二三楼是生活的地方。她说这种方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另外也能节省大量的交通时间成本。
这使我联想到身边类似的现象,比如我的健身教练从一个大的机构退出后自己做私教,将自己的家一部分改造成健身工作室;我的声乐老师,也是把其中一套房改成一个工作室,安排我们在家里上课的。身边不少朋友、专业人士,特别是跟艺术圈沾边的人,他们都有让生活和自己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的趋势,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这便成了项目设计思考的一个起源。
记者:你们又是如何把工作室和住居空间结合在一起的呢?
唐孚:作为工作室的价值点,必须拥有更活跃的展示面,更多与街道联系,更开放的空间;但同时作为居所的它,价值点则是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更好的私密性,甚至拥有一个庭院就更好了。我们就想如果把多种使用功能结合起来,它可能成为一个很有趣的产品,我们把它叫做“社墅”,就是社区型别墅这样一个概念,一个新的邻里关系也因此而生。这个新的邻里关系是这样的,一群自由职业者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半开放的社区,有别于传统的别墅区的模式。
记者:您继续谈谈这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唐孚:我们知道传统的别墅区邻里的关系是你住你的,我住我的,大家基本上不认识,生活其实是很单调乏味的。所以我想“社墅”可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关系,大家都是自由职业者,大家平时可以互相交流,在散步的时候见到了,说一声“嗨,你是干什么的?”可能就认识了,然后你去他的工作室参观,他去你的私人会所开party,一个音乐老师,一个画家,一个舞者,就这么认识了,这种邻里关系成为了非常吸引人的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的策划设计,我们这个时候才回到第二个部分——建筑学,我们通过空间的定义、内部空间的细分、层高的定义等创造了这样一个产品,大概套内面积在130平方米左右,然后做高层高,附送夹层,最后可使用空间可以达到200平方米左右。
做完这个项目后,我们发现这模式对于低层低密度商业有了重新的定义,不但成为了其周边高层公寓的配套,比如亲子教育、娱乐休闲、餐饮配套的需求。同时这种半开放的商业空间或者说街区空间,又成为了一期奥特莱斯很好的配套存在。过去一期它只满足购物,连吃的配套都不过是简餐、快餐的方式,造成去那里的游客买了东西之后也没有更多地方消费。这样一个半开放的艺术社区落成后,游客逛完一期的奥特莱斯之后就可以再去这个半开放的社区寻找美食,或是寻找新的艺术工作坊,寻找新的亮点等等,所以它也是双重配套的一部分。
最后市场的热捧也印证了我们这种想法,它的销售方式也很特别,普通的客人到它的售楼部去,那些销售不做推荐,也不给看样板房,真正的客人必须通过线上,或者圈内人的介绍推荐,只有意向购买客户的身份被认定是从事文化艺术相关职业后,才获得购房资格。
记者:那么这就引出了三个问题了,您所说的奥特莱斯这一类的园区很多,例如番禺长隆那边的奥园,还有保利大都会,那请您总结下奥特莱斯这项目与奥园这些有什么区别?
唐孚:我去过那些项目参观。但可能是形似而不神似吧。我所知道的其他项目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做的产品定位,它只是从规划空间出发,高低结合,高低配这种组合并不新鲜。但是到底这种产品的使用者是什么人?它的使用方式是什么样?它没有形成一种社区的文化共振?这些并没有过多思考。
记者:可不可以具体谈一下您刚才所说最大的区别可能一是受众、使用者,二是使用方式。其实这是你们跟其他的建筑事务所很大的不同点,可不可以详细的讲一下这方面?
唐孚:使用者和使用方式?
记者:您刚才谈到的是使用者和使用方式,按你们的说法,你们认为建筑设计一直存在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后台的商业逻辑问题和前台的建筑形式问题。
唐孚:我们知道传统的住宅是一个刚性需求,只要在相对较好的地段拿到住宅地,我们并不需要太多考虑细分的使用者是哪些人。但是当面对非典型项目的时候,每一个业主都头疼“我到底做什么?到底要卖给谁?” 这样的问题。但很多设计忽略了研究产品最本质的属性——人。人的使用体验才是产品最核心的魅力。这就是我们讲的后台,在生活中研究细分人群的使用需求。而这可能是我们区别其他设计公司的一种思考积累吧。
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我都会观察和分析成功的项目的情况:为什么客户喜欢这里?为什么他们要买这里?或者为什么要到那里旅游?为什么愿意住这么贵的地方?长期总结后就会发现,人会对怎样的项目产生兴趣,然后经过筛选和调整后就能应用在项目的定位上,根据每个项目不同的矛盾和条件来创新或者定义产品。
记者:这样又引发了新的问题了,您刚才说您很喜欢观察成功的商业模式,或者是为什么那些人那么喜欢到那个地方去旅游、购物甚至是住宿。那么请分享下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感受或者体验是在哪里,激发了一些什么样的灵感?或者你自从遇到这样一个产品、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体验以后,有更大的改变或者有更多的想法了?
唐孚:其实并没有一个这么明确的像里程碑似的经历,因为是长期的积累,所以我真的会从不同的项目中看到不同的亮点,或者它背后的商业逻辑。我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我去看北京的古北水镇,我看到它人流量非常非常大,基本上周末的单日流量在4到5万人左右,按这样算它一天的门票收入可能就是上千万。我就会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个离北京那么远的古北水镇会这么成功。
当然了,这种成功的前提是我们国家缺乏好的旅游资源,所以在长假期,到处都挤满了人。但是每个项目都会有它的一些亮点,比如古北水镇在我们分析中它最大的IP是长城,因为大家要去爬长城,这里成了长城脚下是一个聚集点,这个聚集点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游客基数。那就是说古北水镇具备做得好的先决条件,但这个基数有没有被放大,或者消费转化率的问题,是需要研究的。我觉得古北水镇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一方面它具有塞外风情的建筑形式,但最大的亮点是它把所有的餐饮进行了统一管理,无论是一个煎饼铺子还是一个豆腐坊,甚至是某一家馄饨店……全部自主经营,统一管理。这样的话,使得每一个餐饮点的品质,口味、用料、都有了很好的保证。其实对于游客的心理或是体验度的分析来说也很简单,无非吃喝拉撒,就是有好吃的,有地方拍照,然后有一两个亮点稍微让大家惊叹一下,就已经基本构成了旅游热点。就好像好莱坞电影工厂的商业片一样,它有逻辑,有多少泪水,多少英雄主义,多少情色,多少侦探,多少悬疑,一一都搭配好。所以说,好的商业形式其实也就是游客消费体验如何搭配。
记者:我们现在所处岭南文化的中心,想听一下您对岭南建筑文化传承和东方元素表达这方面的见解。
唐孚:岭南风格我觉得它是从一方水土里面慢慢形成的,它有它的文脉,或者它产生的背景。而且当建筑和环境进行了融合,我觉得是非常诗意和符合气候条件的,这是一个大前提。但是我一直不太喜欢那种假古董类的建筑形式,比如说整新如旧,非得把一个新建筑套上传统的外衣。而西方建筑师在做当代建筑的时候,也没有非得套上欧式的风格,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我看到的大多数岭南建筑,它的逻辑思维还是基于传统设计方式而来,但是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材料和结构方式也日新月异了,如果我们再用传统的逻辑思维去考虑,那只能还是一个假古董,还没古人做得那么细致。我更欣赏西方建筑师很多时候是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玩票似地做一些跟地方文化结合的当代建筑。比如上海金茂大厦,这个塔不是一个用传统思维建造的塔,它是一个用当代手法,把传统的符号或者说传统的一个片段抽离出来进行完全创新表现的产物。这种通过反向结合传统的元素的创作逻辑才是当代的创造方式。哪怕只是结合传统通风、采光的方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变异。
记者:其实现在很多建筑公司都在把“文旅”这个版块列为发展的重点。往后的你们公司在发展上会不会将这块作为重点?
唐孚:这个问题我没有刻意想过,其实很多时候设计就好像破案一样,每个项目都会有很多的难点和线索,设计师通过逻辑分析,细心观察、推理演绎,最后找到答案。所以说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答案,但方法是类似的。但如果有一个好的文旅项目来了,我想我们能给出很棒的设计。
记者:我觉得您很实在,被广州人的特色所浸染了。不如我们来聊聊您个人?您说自己热爱生活,比如是热爱哪方面?个人有什么爱好?
唐孚: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运动,保持健康啦。
记者:可以分享一下在做什么运动?或者最近在看什么书?书里面有什么观点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唐孚:我翻开一本书几页,就会去翻另外一本书,可能同时在看好几本书。现在正在看《基业长青》、《鱼羊野史》和《北野武的小酒馆》等等,包括有体现文化的,也有历史综合以及设计相关方面的书。
记者:那运动方面呢?
唐孚:主要是健身房。下班后如果没有什么事情、应酬,就会去。
记者:作为一位老板,再者从事设计行业,应酬很难避免吧。
唐孚:我们的应酬是比较少的,很多问题在上班时间很理性和高效地解决了,关键是需求对口,你的东西(设计)是甲方迫切需求的和欣赏的,应酬就显得多余了。
记者:刚刚您说了一种现状、设想。那么未来的规划与行业的竞争态势会不会有矛盾?
唐孚:我们公司内部讨论过,并不希望做发展太快或太忙,我们希望稳健些,慢慢来,不必要一定要有多少利润或怎样的规模。我想这也是一种生活+事业的一种方式,公司能相对充实地运营下去就可以了。我比较随性,觉得做好自己,找对的项目去做就好。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