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中国建筑师水平的差距在于精神层面

中国建筑师水平的差距在于精神层面

点击: 30324 次 来源: 建筑时报 时间: 2010-07-23

        日前一个论坛上,主办方邀请到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执行总监Martha Thorne玛莎女士,本报记者抓住会议间隙对她进行了采访。

        记者:玛莎女士,可否先在镜头面前给我们中国建筑界打个招呼?
        玛莎:大家好。我的名字是Martha Thorne,我是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执行总监。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能够拜访中国是我的荣幸。我保证这将不会是我们在中国的最后一面,以后我会更加常来,因为我觉得现今中国建筑界面对着很多挑战,但同时又充满活力和机会。
        记者:众所周知,普里兹克奖是国际上最著名的建筑奖项。作为执行总监,我们很想了解这个奖项是如何操作的?评选的标准如何界定?
        玛莎:我想,普里兹克奖的声誉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普里兹克家族对这一奖项的倾力支持和投入(尽管实际上他们从不过问人选事宜),这个奖项是世界上最公正的评奖之一;二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建筑创作如何在反映当代文化、审美、技术元素等方面具备深层次的思考作为主要原则,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追逐功利。所以你们看到每年的获奖者多多少少会让大家有些意外,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人们也许认为,普里兹克奖的背后有一个庞大的评审组织机构在进行操作。但实际上,这件事的组织者非常非常精简,也许我们是全世界组织方人数最少的评奖活动。事实上只有不到十个人(包括评委)来运作这个奖项,我的工作是每个月飞来飞去邀请评委,实地走访建筑,然后仔细分析比较、筛选作品。普里兹克奖的报名是完全开放的,只要建筑师有一定数量的可以证实为原创的建成作品就可以报名。然而每届评选我们会收到数十位(最多上百位)建筑师报名,这个数量比我们想象得少,也许大家认为这个奖是大师级的高不可攀,所以报名数量并不是很多。当然,因为报名的都是不错的建筑师,所以筛选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普里兹克奖有个比较严格的评选标准,就是报名者的每个作品都必须经过评委们的实地考察,而不是仅仅通过照片文字就进行评选。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记者:您是否关注中国建筑界?当代中国有哪几位建筑师最被你看好?或者说,他们之中是否有角逐普里兹克奖的潜在人选?
        玛莎:我当然非常非常关注中国,这也是我为何出现在这里的原因。我熟悉很多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但是我不敢轻易做出评价。不过我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中国建筑师报名普里兹克奖,不是说他们没有勇气,而是可能还太年轻。国外的获奖者一般都五六十岁,而中国大部分明星建筑师才四十多岁,建成作品还不够多。他们需要再积累一段时间。我相信中国如此巨大的建筑设计产量,一定可以催生出不错的设计作品。也许在未来二三十年,就会有人进入普里兹克奖的视野,也许更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代中国建筑与国际一流建筑的设计质量还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已经不再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和技术层面(奥运世博项目都证明了这一点),而真正存在差距的是建筑的思哲层面,即如何让建筑具备更加深邃的精神品质,或者说,如何把握对建筑本源的批判性思考和空间上的创造,让建筑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应该是下一阶段中国建筑师的努力方向。
        记者:谢谢您的直言,你的话对中国建筑界非常有益。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您能与中国建筑师进行直接对话。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