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30822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7-03-27
曾凯:我主要从软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来梳理一下未来软装的发展趋势。古代陈设主要体现对称、中庸、古典和自然的艺术,现在的设计与陈设百家齐放,软装在室内装修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的软装正如何永明老师说的“既东既西、非东非西、不是东西”,那未来的软装会走回归路线吗?我们希望能还生活本来的面貌,能够尊重自然,因为和谐方能共生,更注重天然去雕饰。希望未来在探索家居软装方向时能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在做好软装的同时还要注意我们原本就是匠人。
刘升山:一个作品包括设计、施工和软装,如果前两个步骤做得很好,软装没做好作品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软装要踏踏实实做,注重细节,别人才会认可你。流行趋势每年都在更新换代,软装也需要引导。我主要分享四个元素。普遍元素还是以自然元素的三种元素现代风格、动感风格和田园风格为主。现代风格的代表色是灰色,运用自然元素中的不同形状和材质,它的关键点是极简抽象艺术的自然形状、巧妙采光和透明镂空的效果、极简抽象艺术的产品有着严谨的结构等。动感风格代表色是橙色,动感风格注重软装配饰风格富现代感、并含创新元素,风格大胆、新颖、有趣。田园风格代表颜色,更受到自然元素的影响,并采用自然材质和自然颜色。古典元素代表颜色是紫色,奢华、富丽、繁盛、高雅,是豪华的装修风格,采用金色和黑色这两种浓郁颜色,常用大胆的设计样式,以及高雅传统的物体形状。
刘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大众对于提高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轻装修 重装饰”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追捧,由此也引发了近几年家居软装市场的快速发展。但现在软装行业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包括软装设计难收费,盛行“产品营销利润”的行业潜规则,亚健康背下的软装设计人才漏洞,完善的软装设计人才培养机制等状况。因此我们要更用心的对待这个行业,我认为软装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注重自然化、高度现代化和个性服务化。我们未来软装设计将占装饰设计的40%以上,软装设计是满足个性化的家居需求,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则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诉求使得对软装设计从业人员要求会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陈子文:软装在未来的市场会非常可观,只有软装才能协调人、物、空间这三者的关系,让空间更有层次,调节环境氛围,陶冶个人情操,彰显家居的生活品位。软装在当下社会有几种情形,硬装设计绑定基础软装,硬装、软装项目分离操作,硬装、软装磨合整体操作等。而我认为硬装、软装整体化有几点好处,第一做硬装时给软装埋下最恰当的伏笔,达到完美结合,第二可以更扣住装修主题,三是对客户的文化、兴趣、审美品位完美诠释,同时还可以为客户节省时间精力,为自已的杰作执行到底。从宏观上看,今后软装原创定制会越来越多,产品的选择更加注重文化品位的营造,家装整体趋向工厂化会减少现场施工,软硬装生态环保概念是软装永远的主题,软装剧增可能促进新的职业“软装监理公司”,设计公司、工程公司、软装公司也会进行捆绑服务客户。在软装细节方面可能会越来越偏向于精简、创新、质感、涵义、纯朴。未来设计可能会从“轻装修,重装饰”向“轻装饰,重文化”转变。
蔡祝源:我的设计方向主要是以陶瓷、展厅为主工装,在新的商业形态下如何设计商业空间,我会从商业形态和商业空间两个方面来分析。现在我们做品牌做商业空间会更关注商业环境,做商业空间的实体设计师更多地注重强调空间的体验感,空间里不能只单纯地去做产品功能展示,没有品牌很难把附加值做起来,因此做商业空间必须要把品牌放在第一位。我们设计的目标会更注重两个部分:品牌和终端。一个品牌的设计内容是品牌识别系统、产品结构系统以及空间设计系统。品牌识别系统要注重品牌定位的准确,商业空间最花时间的就是产品结构系统,空间设计系统需要用某个的风格代表品牌的识别性。连接包括品牌、产品和终端客户的连接,在做商业空间的时候要从商业常态去做逻辑化的连接,而品牌的连接要注重消费者和设计师之间的连接,产品连接包括产品系统差异化、产品运用差异化、产品概念方向、施工工艺展示等,品牌连接又分为企业形象和企业空间部分,企业形象要注重品牌识别度和差异性,要有独特的品牌体验感。我们在做商业空间的时候最注重三个点:企业、营销和用户,要突出品牌体验感。无形的品牌是以“品”为先,关注品牌行为特征,强调品牌的生活方式、价值诉求是否正确树立、影响我们的关注者。而终端体现的真实是品牌表象的设计基因。诞生品牌形象特征的原点。属于品牌识别和品牌语言。通过共同归属的价值体系和身份识别系统形成整体系统。这都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美学经济。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