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1-2——2011-11-8 地区:北京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
【秋水伊人——刘曼文作品展】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秋水伊人——刘曼文作品展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上海油画雕塑院
策 展 人:李向阳
学术主持:韦尔申
开 幕 式:11月3日 15:30
展览时间:11月2日—11月8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
走向社会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
韦尔申
我们通常判断一个艺术家的诸多因素:师承关系、地域文化、个性特征,这些在刘曼文性格和作品中都可以鲜明地找到相对应的地方。
刘曼文是我的大学同学,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的,我们两届入学相隔半年,她既没有当工人、当兵的经历、也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磨难,对于她而言既是人生的幸运,也是她以后更多地从个人内心体验出发的重要因素。因为专业成绩突出,刘曼文是从初中破格被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录取的,与同届的很多同学相比,在年龄上更像是两代人。所以,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美术创作主流的那些反映知青生活和反思文革的作品样式并没有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反之,她在毕业后的那几年中创作出的很多风景题材的作品,更像是独立于那个时代之外的抒情诗。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积累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之后,刘曼文的艺术创作开始逐步形成了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折射出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的语言方式。
作为一位有着南方血统和江南文化渊源的女性艺术家,刘曼文的艺术感受方式是敏感而细致的;但是在北方长期的生活,以及在鲁美接受的扎实系统的专业教育,又使她的作品造型语言中体现出丰厚、有力的表现。正是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基因融合、统一在她的精神中,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简约而不失细腻、粗犷又不失委婉的独特品质。
刘曼文的作品从少女时代的单纯、诗意、抒情开始,在经历过人生的丰富生活阅历之后,她开始审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存在和意义,创作于这个时期的《平淡人生》、《独白》等系列作品使她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2003年定居上海之后,刘曼文艺术创作也开始出现另一个转折点。如果说此前她的作品更多地偏重于个体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的话;在这之后,刘曼文的视角似乎更多地转向社会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
在这近十年的时间中,刘曼文开始以《蓝调》系列作为主线,关注都市商业化和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身份异化,从而折射出这个时代的诸多特征。在这里,她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场景,从一个“女性艺术家”到一个用“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的艺术家的转变。这里面,既有她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不同人生感悟,又有她艺术修养的积累而促使的风格的转型。由这个思路出发,刘曼文进而把视野扩展到历史的深处,以自己的方式去感悟和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厚度。在《红颜》、《秋水伊人》、系列中,对民国时期女性形象的描绘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性别局限,消解了时空的屏障,成为了一种在历史的上下文中去思考生命意义的隐喻。与此同时,那些在她的作品里久违了的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又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只是它们已经不同于早年的“风景画”的概念了。在《秋水伊人》中出现的那些自然景观除了表达富于情感的主观性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她将之用来象征生命个体在大时空中的恒久与流动之间的矛盾统一。生命的意义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讲,可能是无解的,但是从人生体验的角度来思考,给我们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至此,刘曼文的作品从诗意的理想抒情,到现实的人生体验,再到社会的价值思考,最后抵达历史的意义追问。这个逻辑过程,既是她艺术风格、语言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她对于自己的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不断发掘,并从中获取意义的过程。
作为她的老同学,我期待着刘曼文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继续进行她的深度探索。
(韦尔申:鲁迅美术学院 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