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热点讨论 »建筑的灵魂在于审美理念

建筑的灵魂在于审美理念

点击: 30408 次 来源: 人民网 时间: 2010-03-21

  据说有人搞了个英国式的乡村别墅园,卖得很红火,很多绅士抢着要住进去。但在外国人眼里,这些都是最蹩脚的建筑。象这样不伦不类的建筑现在很多,有些仿古建筑,弄两个牛角高高翘起,盖上琉璃瓦,就算仿古了。这类建筑还不如火柴盒式的建筑,火柴盒式的建筑毫无个性,但那种不伦不类的病态的个性,更让人感到丑陋。
  大家都熟悉的杜甫的诗:“窗含西岭千秋雪”,一个“含”字表达了中国美学的精髓,中国美学包括建筑美学,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人与自然的沟通交融,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脉相承。“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景水景与人包容在一起。古代文人雅士所谓的十大煞风景,其中一条即:居无竹,强调个人的审美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直接审美交流。还有首诗:“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讲究的是整体的,与自然交融一体的美,这样的审美效果,只有通过一定的距离,通过“隔”的视觉效应,才能把握,反过来也正反映了这种整体观,自然观和与自然的合一观。这与西方美学不同,一位西方哲学家美学家说,一个艺术品从山上滚到山下,还是美的,把艺术看成一种独立的东西。
  西方美学,讲究作品本身的结构特征和视觉效应,如西方绘画特别注重色调和艺术团块的视觉冲击力。西方建筑的园顶,是为了突出厚实感力量感,尖顶则似乎是对视觉的一种挑战,讲究视觉的矛盾和冲击力,讲究个性的张扬。中国美学包括建筑美学,则讲究含蓄和包容,讲究通达自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过分追求视觉的冲击。这里面的哲学原理,这里可以不谈。
  从艺术上说,西方美学包括建筑美学,讲究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中国的审美理念则完全不同,中国艺术,包括建筑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不完整的,而这种不完整则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完美追求,也就是说它只是与自然交融的整体美学效果中的一部分,这要求建筑设计在审美理念上,必须注意与周围建筑风格,以及建筑设计功能上的统一,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规划上的统一,而是审美效果的统一。这种统一也并不等于整齐划一,整齐划一造成的是视觉上的单调。同时,要注意个体的审美需要和与外部自然的交流的需要。此外,中国不同地域,风格也不同,如北方与南方。北方的建筑,如北京的天坛公园等这类典型性建筑,特点是大气,粗线条。南方的一些建筑,则细腻,灵秀。具体的建筑设计问题,是专门一门科学,这里不多涉及。
  这里要说的是,任何建筑都必须在一定的美学原则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审美理念。没有审美内涵的建筑,就象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如上所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审美理念上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如果对此没有深刻的把握,任何模仿都只能弄出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东西。现在讲究东西方交流,取长补短,但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一种借鉴。象火柴盒式的建筑,那只是一种最简单的毫无个性的东西,既没有中国美学的审美意味,也没有西方美学的精神。简单地弄个园顶或尖顶,就以为学了西方的建筑,实际上是画虎不成反类狗。西方建筑的精髓是追求个性张扬和人类力量的一种象征,体现人类与自然的一种对峙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中国则讲究协调和谐与自然合一。两种美学理念必然有碰撞,如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一个大课题,不是区区一篇短文可以展开讨论的。
  但有一点,建筑必须有个性,即使是吸收了东西方文化和审美理念的一个共同体,也必须是一个新的,具有独特的审美理念,而不是一个混合体。就象父母两个生的孩子,应是一个既具有父母双方特征,又具有独立个性的孩子,而不是性格的简单移植。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丝毫没有因为经济发达而表现出新的发展,而是急功近利,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翻新,急于追求财富带来的表现欲的膨胀。这是一个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