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倒计时一个月 | CIFF“设艺文化”特展主创团队访谈——生命交响曲 (上)

倒计时一个月 | CIFF“设艺文化”特展主创团队访谈——生命交响曲 (上)

点击: 2624 次 来源: 时间: 2025-03-03

 

 
在新旧时代的交汇点,设计与艺术的融合正催生出全新的空间体验,创新与情感共鸣成为引领未来的核心力量。
 
 
“设艺文化”特展是中国家博会(广州)办公商用展联合第二次跳跃艺术设计平台一起出品。此次携手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力本建筑设计、品牌创意视觉设计ON:OFF Design Lab、艺术机构成玉Studio等机构,与Steelcase、STELLAR WORKS、&Tradition、HAY、VONDOM、LEGEND、bd、MATSU玛祖铭立、地球森林、UFOU、TEN+、国键、坐座、telebooth、哲高、福勒、MGILT等17家国际品牌共同打造文化商业空间。
 
 
设艺文化特展是一个了解、观察及发布未来商业空间趋势、理念、生活方式及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对未来业空间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在CIFF展会大幕即将拉开之际,让我们一同聆听本届“设艺文化”主创团队对未来空间的无限畅想,感受设计与艺术如何重塑人与空间、人与家具的深层连接。
 

 
 
“作为设计与艺术新媒体,SECOND JUMP选择参与此次展会特展,旨在借助CIFF广泛的业界影响力和优质平台,实现设计与艺术,家具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促进专业领域的交流与价值传递。”——  子青
 
 
Q:作为第二届“设艺文化”的主策展人,您如何解读音乐式文化空间的商业新场景?与上一届的“书店式文化空间”相比,有哪些关联与延续?
 
A:我认为当前中国并不缺乏优质的建筑和空间载体,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具有场景价值的空间体验。基于这一认知,上一届我们策划了“书店式文化空间”,旨在回应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书店行业面临的困境,希望通过这一形式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本届转向“音乐式文化空间”,主要是基于我们对当下趋势的洞察——音乐作为一种共通的情感语言,正逐渐成为推动空间功能向情绪价值转变的重要媒介。
 
与“书店式文化空间”相比,音乐式文化空间更注重沉浸式体验,将传统的被动消费转化为情感共鸣的磁场。我们希望通过与建筑师、设计师及家具品牌方的合作,打造一个音乐式文化空间的DEMO,为未来的商业空间设计提供更多灵感和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空间变革中,家具的角色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们不再是被动的陈设,而是化身为空间魔法师——通过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家具既可以作为空间隔断,又能营造灵动氛围;既能适应场景转换,又能主导功能切换。这种"以家具定义空间"的全新理念,让家具成为空间改造的最佳载体,也为生活场景的持续进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Q:该空间的“多业态”模式将如何改变传统商业空间的运营方式,对城市更新和文化重塑有哪些启发性意义?
 
A: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他通过音律重构江南园林场景,将地域文化、非遗元素与城市历史记忆深度融合,创造出一个超越单纯功能性的文化空间。这种空间模式体现了传统、创新与人文价值的共生关系。从当下火爆的演唱会、脱口秀到上海文化广场的歌剧演出,这些现象都印证了现代人对情绪价值和场景价值的强烈需求。
 
因此,当文化积淀被转化为消费场景时,就有可能创造出既具文化厚度又具商业价值的“音乐式文化空间”。这种多业态融合的新模式不仅能够重塑传统商业空间的运营逻辑,更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商业形态,为城市更新和文化重塑提供创新范式。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会,传递“学习”与“健康”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并展示如何通过人性化和细致入微的空间设计,促进人的成长、情感体验和行为改善,探索未来家具设计的新方向。”——  白鑫
 
 
Q:请阐述此次展馆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和动线规划。您如何通过材料、灯光、色彩、家具等元素来呼应主题,并根据不同年龄层的需求创造情感共鸣?
 
A:这次展馆以生命的交响为主题,将人生的五个阶段,胎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分别定为一个乐章主题落在空间布局上,每个主题空间会有对应的音乐或声效,这人生的五个阶段,五个空间,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一首完整的生命的交响乐,整个展厅就好像一座可漫步的人生声学装置。而在展厅外观上,我们从黑胶唱片得到灵感,将黑胶唱片造型元素融入流动的灯光用在入口处,示意时间的流逝,也是人生主题的体现,通过这个门就犹如进入了此次人生唱片的内部世界一般,去感受各个不同乐章;而外立面则是这张唱片的目录,会有展馆路线等信息。而在内部,入口处的第一个空间是胎儿空间,也是相当于交响乐中的引子,让观展人能够感受到此次主题。胎儿时期,生命的初期,我们看不了,只能用触觉听觉去感受世界,因此我们用黑色丝绸布将整个空间包围,并且用呼吸灯配合胎教音乐,胎心音羊水声的组合声效,模拟胎儿环境的同时去强化对生命的感受,并且这个区域展出的家具都为柔软的家具,通过触觉来感受生命初始的柔软。而来到第二个空间,我们在出生后,自然是我们最常接触的空间,因此幼儿阶段是一个户外花园的场景设定,在这里会有流水声,虫鸣鸟叫声,搭配展出的户外家具,让观展人在大自然的音乐中体验家具,感受场景。人生来到第三个阶段,是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总离不开教育,因此这个阶段空间我们定了学校的几个空间,图书室,创排室,音乐厅,在此处播放的音乐是学院风的小提琴音乐,并配有定时的钟声,整个空间也用圆形元素和矮墙,区隔不同空间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视觉焦点,并配以蓝色作为跳色,来加上学院风的感受。
 
第四个阶段是成年时期,成年时期离不开的是办公空间,因此我们设定了几种办公空间类型,并展出不同品牌的家具和场景,整个空间相对于之前会较为沉稳,色调也会相对稳重,并且配合办公室白噪音的声效,来让观展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场景,体验家具。最后一个阶段是老年时期,是一个留声咖啡厅,用黑胶唱片元素和真实黑胶唱片等设备去打造一个怀旧场景,唱片与胎儿空间形成呼应,人生的时间形成轮回,从而成就了生命的交响这一主题的完整唱片。并且地面上用五线谱作为导览线带领观展人穿越各个阶段。
 

 
 
Q:您是否也运用了声学设计、智能交互等新技术来增强观众的体验?
 

A: 是的,我们从五感(甚至第六感——意识流)出发,巧妙融入智能化技术,打造了多层次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入口设计不仅仅是一个静态造型,而是通过动态光影模拟唱片旋转,结合声音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情绪化的氛围,吸引观众深入探索;每个小空间都配备了定向音箱,确保声音的精准传递;灯光系统也会根据观众的互动做出智能化的反应。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让展览更具吸引力,也帮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生命与音乐的律动。

 

 
 
Q: 如何平衡这一展览空间的功能性、文化内涵与商业需求?
 
A:在这次展馆设计中,我们突破了传统展会单纯陈列产品的模式,更加注重空间的意义和情感表达。通过引入一条贯穿始终的故事线和丰富的情感元素,我们将“形式追随功能”提升至“形式追随情感”。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可以让观众沉浸于故事之中,延长停留时间。我们希望观众在未来遇到类似场景时,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具、艺术、音乐以及生命成长的美好瞬间。这种情感连接不仅能提升参观体验,也为品牌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此外,受《第四消费时代》的启发,我们特别关注女性消费者。书中提到,许多家居消费决策由女性主导,她们更加细腻、柔软,也更加注重情感,这与我们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我们这次展厅还有个特点,就是展厅看起来好像是分开的,但家具展品在动线上又相互咬合、彼此呼应,这种若即若离的空间关系,恰如人生的不同阶段。就像刚才说的怀旧咖啡馆,它不仅仅是个展示场景,更是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可能的使用场景,让他们能想象到这些家具用在自己家里会是什么样子,会产生怎样的满足感。好的设计不就应该这样吗?既能打动人心,又能启发生活。
 

 
 
Q:请简要介绍贵司的“可食花园2.0”模块化校园空间产品及其在展馆中的应用?
 
A:非常荣幸能够带着我们最新研发的模块化校园空间产品——“可食花园2.0”参加此次展会。我们知道,设计在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孩子的学习阶段,景观和户外环境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然而,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人们往往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只停留在“看”的层面,缺乏深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我们希望通过“可食花园2.0”的推出,彻底改变这种单向的景观体验模式,让人与自然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这款产品由场地营造、植物家族、动物之家、节气课程、养护配套和智能系统等六大要素构成,它的核心理念是利用教育空间的边角区域,快速搭建一个可交互、可参与的自然教育环境。通过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根据气候特征灵活搭建种植园地,而无需复杂的土建工程。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单元,孩子们可以成为景观的共创者,通过亲手种植、培育、收获,与植物生长的自然命题产生深度链接。当然,这款产品不仅适用于教育场景,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商业、医疗等公共空间,为成年人创造美育场景。
 
在“设艺文化”特展馆中,我们通过“可食花园2.0”展示了自然与设计的结合,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参与式景观体验。例如,结合谷雨节气与广州气候,我们将特别策划一系列与24节气相结合的亲自然场景教育活动,在展厅中移植“可食花园2.0”的课程内容,进行现场展示与互动,以鼓励更多人关注可持续生活方式。
 

 
Q: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您如何看待建筑、室内与产品的融合和未来趋势?
 
A:我认为,建筑、室内与产品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原因有二:首先,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家居设计需要传递一致的理念,营造连贯的空间体验和更细腻、和谐的生活环境,而不是过去那种割裂的方式。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改变空间营造方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量施工工作可能由机器人完成,传统手工施工将被标准化产品和模块化构建取代。甚至有一天,当我们迈向星辰大海时,机器人将作为先遣队,带着模块化构建单元在火星、月球上建造人类的新家园,我们再合理地去移居。这是我的畅想,而空间设计产品化也会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一趋势,我们正在通过产品化努力为未来做准备,通过产品化逻辑和技术手段,创造出更智能、高效且人性化的空间。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