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30529 次 来源: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 时间: 2016-07-04
编辑:Dora
2016年6月25日,由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和广州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友创意人之BOY系列”公益科普演讲活动第18期,在广州图书馆(珠江新城馆)8楼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到毕路德建筑顾问公司合伙人&总建筑师杜昀作为演讲嘉宾,吸引了上百名市民驻足观听。
以清华的人文情怀融入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形成了杜昀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本期演讲中,杜昀娓娓道来其诗意化的空间审美趣味,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讲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诗意化的空间审美
——东方审美趣味的追求
1关于环境、情景、意境
环境:具体的说我们“设计”的是空间环境,无论是城市,郊野,建筑,室内,都在空间环境这个范畴。当我们说到环境时,我们更多的是以“唯物”角度谈论自然,就好像我们周边的自然与人工的一切都不以我们的内心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存在在那里。所以环境是一个与我们(人)相剥离的背景。
情境:现代主义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脱离了人的活动,独立而纯粹完美的英雄主义乌托邦是不具有普世价值的。因而空间环境被加上了人的活动因素,从人体工学,环境行为学直到体验经济理论,空间环境是人与环境的互相渗透。借用电影学里的一个词,场景,意味着在一个特定环境背景下发生的一个事件,一部电影就是在一个个场景中讲述故事的。同样,现实世界,也是由一个个空间情境所构成。
意境: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将诗意推向审美格调的巅峰。简单的说“诗意”是以陌生化的手法,诠释人们熟悉的景物。陌生化引起的思考,排除了“客观”审美的可能,想象被加入到纯粹的镜像般的阅读过程里。而王国唯的“意境”是在诗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主观的小宇宙和客观的大宇宙之间的互动,做为文人审美的标准。由于主观的小宇宙的存在,每个人看到的客观世界都是被主观化扭曲的,所以诗意的想象,与主观的小宇宙的积累相关联。当这种积累越来越多,这种想象也就越加复杂和成熟。以文人审美看空间环境,“意境”便是最高层次。
2创造情境形体验的空间
“故事”,设计创造情境型体验的第一层。故事,是“文化”在非物质生活(思维上)的传承。莫言在瑞典领取诺贝尔奖时说”我是个讲故事的人“。
“场景”,设计创造情境型体验的第二层。场景,是“功能”也可以是生活方式在物质环境的外在。
“意境”,设计创造情境型体验的最高层。意境,是刻意的以陌生化表述,以引发观者文人化的解读。
陌生化:即创意,追求形态上的原创性,是我们这个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陌生化强调的是创意或在创意过程中用不同于观者常规理解模式的方法,产生新奇感的过程。核心是戏剧化的视觉张力。
文人化:中国人从文字、诗词到绘画、造园,寻找到了一种符号化的方式。一再重复的模式被辨认且概念化,并且在每次重复时都被适当强化,赋予新的层次,这种符号终于变成需要长期训练才能理解的复杂含义模式。传统上把理解这种多层次符号的过程称为文人化。文人化强调的是观者的理解与对历史上多次叠加含义的共鸣。
3关于修养与品位
天人合一,月昏之梅: (道与真) 不复杂,不事故,不暧昧,清纯稚雅,童心未泯。
道法自然,就是要返朴归真,存真去伪。世界尽管纷乱,但最终都会回到它的本源。当你回到本初了,你确确实实知道自己是老几了,你也就静下来了,踏实了,不闹腾了。这时候的你就回到了你生活的原始状态。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昏之梅,为谁而开?为自己!无须他人知道,无须他人欣赏,只为清风暗夜中的作者自己。这是艺术至高的境界。
格物致知,文人之品:(儒与雅)不媚俗,不具像,不再现,意境深远,唯有笔墨(材料)。
在艺术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提升到超越纯粹具象再现的层次。比如董其昌的山水画,在任何传统中国鉴赏家眼里都可找到丰富的人文价值。中国人从文字到诗词寻找到了一种“符号”化的方式,这种符号经反复重复后(甚至在每次重复时都被适当强化赋予新的层次),终于变成了需要长期训练才能理解的复杂含意模式,“意境”也由此而产生。
在中国艺术中,此等定型样式的形成,雷同于儒家理论中“致知”的过程。在这两种过程中,当一再重复的模式被辨认且概念化以后,未经分析的感官信息中所含的多样特性,便被约化为明白易解且便于掌握的格式。设若放弃这些已经定型的样式,便显得有失序之虞,且牺牲了长久以来所难得获致的成就。
不修之修,日用之道:(佛与禅)不华丽,不造作,不宏大,细致而微,简以致用。
佛教中道宗所描述的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涅槃)的修养方法是以“二谛义”为基础的第三层真谛,禅宗谓之为“第一义”。如何是第一义?文益禅师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说: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也就是说,第一义不可说明。既然第一义的知识是不知之知,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是不修之修。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本身可能有多么好。
经过时间沉积的事物往往胜于新的事物。不以量取胜,而能够灵活运用和体会现有物品的智慧,也许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快乐。从这些事物中感受到"快乐",其实是一种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我们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思考所产生的审美意识。
王国维认为,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郑板桥有联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深秋的树,该落的落了,是树本初姿态,这是“简单”。而只有在这种秃枝虬干的背景上,才显二月花的新意。
中国文人审美认为,艺术不仅是表现自然美景的媒介,同时也能借以传达人们对于自然秩序--也就是所谓的“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理解乃是半经验半依赖直觉。
表现在艺术品中的,是一个由原理原则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恒久结构,而这一结构还与心灵以外的世界相互呼应。通过创作行为,艺术家将自己的心灵秩序呈现在条理分明的画面结构中,这些结构是艺术家的心灵图像--如此一来,艺术提升到了与哲学思维并列的地位,艺术家得以重新构建他自己所主观理解的世界。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