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原创:
Graft 是一组像与植物嫁接起来的一次性餐具,其表面肌理颜色皆复制自日常所见的蔬菜瓜果。
一次性餐具常被视为廉价劣质,人们使用完后便毫不珍惜地丢弃,有时候我们为了接水防烫会套用两个塑料杯子;反观飞机餐上的刀叉碗碟,由于做工精良,有人会悄悄擦干净带走。这都是产品质量引起的心理差异,我觉得好的产品应该与人建立感情连结,帮助他们培养好的使用习惯。在解决一次性餐具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上,材料创新是最为关键的步骤,然而人也需要改变浪费恶习 — 这不能单靠道德感化,产品本身就应该是个能讲故事的媒介。
正好在做资料收集的初期我就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尝试使用一种叫PLA(聚乳酸)的生物塑料,它来源于植物,例如玉米淀粉或者甘蔗,可以自然降解或者堆肥。遗憾的是这些新的刀叉碗勺与传统产品并没有任何在外观上的区别,市场反映甚微。于是我想,为什么不用视觉化的方法把PLA背后的故事表现出来?如果制成的餐具有鲜活植物般的“皮肤”,是不是更能打动人,并传递着一个信息:这是有生命的值得尊重的产品?
有这个大概的设想后我便着手寻找合适的植物,思考怎样能做到从肌理的功能上、味觉联想上与产品性质相匹配。初期我复制了大量的水果或蔬菜表面纹理,变成一堆材质样品放在手上反复体会。这个过程很神奇,因为当我把自然界中的东西抽取出来,放在人造的实用的环境里面去替用,居然能感悟出来这些肌理或形态潜在的功能。例如说橘子皮有不错的防滑性,芹菜茎像自带了加强筋,洋蓟花瓣跟勺子的形状大小相似。在世界一些区域的文化里面,也有直接拿植物用作餐具的例子,如椰子做碗,麦秆做吸管等等。另一方面,我也不能忽略借用了这些材质之后,餐具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心理变化,对植物的味觉联想不能干扰了正常用餐。多方面考量之下我选择了最后这几种:芹菜适合用于吃沙拉的叉子柄上,洋蓟味觉稍淡可以作为勺子,菠萝叶带锯齿正好做把小刀,迷你胡萝卜做茶勺像增加了甜味,半个哈密瓜恰恰是捧在手里的碗,柠檬架在高脚杯上也还清爽。
样品制作都在模型室完成。由于真正的PLA没有办法在学校环境中使用,找注塑厂也不太现实,我是了解过它的特性以后,用聚氨酯树脂来模拟最终效果的。具体制作都是些细致又漫长的手工活,有时候为了达到壁厚均匀,或者把肌理无缝贴合到一个形状标准的表面上,不得不另辟思路借助些不常用的方法。颜色上的渐变是通过观察植物得出的,为此我咨询过中国工厂关于双色注塑的工艺,以确认这种效果不需要通过喷色等二次工艺实现。
整个毕业设计从头到尾4个月时间,一直都是个不断实验,否定又再出发的过程,直到答辩的前一天我仍然在试验做一个失败了的碟子。这个相对开放的题目带给我很多探索发现的乐趣。目前有些公司已经主动联系我,要把一部分成果变成产品,我们正在积极准备中,希望不久的将来它们真的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野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