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E-newsletter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设计动态 » 设计资讯 »站在小镇背后的大师

站在小镇背后的大师

点击: 30227 次 来源: 四川日报 时间: 2010-06-19

        ◎安德鲁、贝聿铭、何镜堂、吴良镛……一大批国际级的建筑设计大师,云集在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映秀小镇,让这块弹丸之地“星光璀璨”。
        ◎几乎所有受到邀请的设计大师都欣然同意,且都很快赶到映秀实地考察,甚至减免了不少设计费用,这些都充分表达出大师们对地震灾区的深厚感情。
        ◎全部重新建设的小镇当然很好,但遗憾可能会是缺少成长的痕迹,而多元化的设计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未来的映秀镇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民生小镇。
大师聚小镇:弹丸之地“星光璀璨”
        震后映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从农业转向旅游业。出于这个目的,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师将有助于当地吸引力的提升。
        6月7日,成都市人民南路汇日央扩大楼第30层,面对记者,谈起关于映秀的规划设计,肖达眉飞色舞。
        现年36岁的肖达是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南规划所所长。2008年10月,通过竞标,他所在的规划所成功入选,与对口援建映秀镇的东莞规划部门一起,负责映秀镇的总体规划设计
        与总体规划方案对应,一个城镇的规划还有多个局部个体建筑的设计。个案设计面多量广,无疑需要更多的设计师。
        如何找到如此数量众多且优秀的设计师?对于映秀这个偏远的川西小镇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挑战。而因为工作关系,肖达所在的规划所,以及当时同样在汶川县从事规划的西南建筑设计院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与很多国际知名设计团队都有过交往,正是因为这个背景,他们成了映秀重建设计的“红娘”。
        为了为映秀挑选到优秀的“意中人”,肖达和当地政府有一个共识:映秀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震后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流失,映秀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从农业转向旅游业。出于这个目的,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师将有助于当地吸引力的提升。
        同时,他们考虑到,由于映秀镇在地震中几乎被全部破坏,灾后重建要彻底重新来过,但这种方式也有遗憾,那就是缺少自然的成长痕迹。为了弥补这个缺乏时代多元化的遗憾,他们建议,应该在设计中采用不同的设计团队和理念,从而避免让未来的映秀只有一张单调的脸孔。正因为此,映秀的重建规划设计后来成为众多国际知名设计团队青睐的对象。
        “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负责设计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负责设计震中纪念地和映秀中心卫生院;巴黎卢浮宫扩建设计师、被誉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的贝聿铭负责设计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说起参与映秀镇的设计者,肖达简直如数家珍。除了上述大师之外,还有两院院士、北京“菊儿胡同”的设计师吴良镛设计新映秀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负责设计综合服务中心等,如果将结构设计师计算在内,仅院士就有近10个。
大师有大爱:亲临映秀做规划
        安德鲁的行为不仅表现出了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品质,更是表达出了一个法国人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2009年4月,一袭黑衣的保罗·安德鲁出现在群山环绕的映秀镇。面对眼前这个被灾难撕裂的小镇,这位浑身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法国人流露出悲伤的神情。早在接到邀请后不久,他就正式答应了映秀的邀请,成为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设计者。
在这之前,很少有人相信安德鲁能够接受邀请。“人家是大师啊,映秀这潭水还是太浅了吧。”映秀镇一位干部向记者回忆。
        的确,相对于小小的映秀,安德鲁的名气的确太大了。这位现年72岁的法国设计师,先后主持或参与设计了法国戴高乐机场、法国巴黎“新凯旋门”德方斯的大拱门、中国国家大剧院等世界著名建筑而声名大噪。他的团队近年来越来越牛,几乎很少接“小活”。
        出人意料的是,安德鲁不仅爽快地接受了当地的邀请,并很快从法国来到映秀,进行实地踏访。5个月后,他又亲自从法国来到映秀,为最终确定方案再次实地考察。
        不仅如此,在设计费用上,安德鲁主动将价格降低。“具体数据不便透露,但价格和国内设计师是一个水平。”肖达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样的行为不仅表现出一个优秀设计师的品质,更是表达出了一个法国人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不只安德鲁。肖达回忆,几乎受到邀请的每个设计团队都最终接受了邀请,何镜堂院士因为是东莞人,而东莞对口援建映秀。为此,在受邀后的第二周,他就赶到了映秀,而那时,他负责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还没有最后竣工。此外,吴良镛和郑时龄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唯一比较艰难的是贝聿铭的团队。”肖达告诉记者,虽然贝聿铭团队接受了邀请,但因为文化差异,他们在工作周期等环节要求更为严格,为此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最终仍然达成了协议。
“这绝对是出于对灾区人民的一种支持。”映秀镇党委书记廖军说,对这些大师们来说,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更多是出于一种对灾区的感情
大师重小节:方案修改10余次
   最长的一次,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位置问题,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在视频会议上整整争论了4个小时。
        “Idothink(我确实认为)……”直到会议最后,贝建中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为此,他特地用到英语中的强调语气助词“do”,同时,还将声音明显提高了。
        时隔近一年,肖达依然清楚地记得上述这一幕。去年10月,为了落实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具体位置,肖达再次和其设计者与远在美国的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召开了视频会议。
        在会议过程中,肖达坚持要将这个活动基地整栋建筑放在这块地的边上,而在其前面留下一块空地,作为活动广场。而贝建中则坚持要将建筑放在这块地的中间,争论整整持续了4个小时,依然没有结果。
        按照当初制定的原则,肖达的团队主要负责映秀镇的总体规划,具体来说,就是把映秀镇0.74平方公里土地分成若干功能区,而每位个体建筑设计师就在分配到的那块地上按照总体理念进行设计。为了保持整体理念和风格的一致,单个建筑的一些设计细节,需要和肖达的团队协商讨论。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肖达说,他之所以要坚持将活动基地的建筑放在那块地的边上,是从整个小镇的角度出发,因为这样就可以为小镇多留出一块活动的地方,在建筑设计学上这叫“空头”。而贝建中的出发点则是从单个基地本身的美观来考虑,其理念在设计学上叫“收头”。两者各有优劣,难分高低。
        “后来,我还是同意了他们的方案。”肖达说,会后他自己也进行了多次模拟,发现两者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同时,也出于对贝氏团队的尊重,他没有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实际上,这样的争论还有很多。肖达回忆,在几个设计师的方案中,要数贝聿铭和安德鲁两位修改得最多,各自前前后后差不多有10来次。就拿贝聿铭的团队来说,他们此前的项目建设成本无一不超预算。但对于他们设计的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来说,因为这是一个特殊团费项目,资金绝对不能超过预算。为此,肖达和当地政府只得一次次让对方修改,减少培训教室、缩小展示空间和办公空间。直到今天,这样的细节修改依然在进行中。
        不只是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几乎每个大师的设计方案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拿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新映秀中学来说,他最初的设计方案叫“生命的树”,为此,他要在每幢建筑物顶上都种上树,但这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经过多次交流,这一方案最终被放弃。
        让肖达印象深刻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这些大师们并没有耍大牌,而是认真讨论,倾听当地人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从来没有表现出不耐烦。
大师有温情:写来《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漩口中学废墟的遗址上,今后每隔几年,当地人就将在上面覆盖一层泥土,最终,芳草和绿树在上面长出来,恢复成自然的状态。
        难道要让在映秀镇居住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成为地震罹难者的守墓人吗?
        面对这个问题,安德鲁的回答是“不”。去年年初,他给阿坝州的领导写了一封信,翻译成中文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在这封信中,安德鲁说,对于未来若干代的映秀人民来说,最重要的是安静而幸福地生活,而不是充当守墓人的角色,永远沉浸在灾难的阴影中。
        为此他建议,对于其设计的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周围的废墟,应该每年甚至每隔几年,都用泥土覆盖一部分,并最终完全覆盖,然后,芳草和绿树在上面长出来,恢复成自然的状态。这个过程就像是被犁铧翻开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芳草和绿树最终将掩盖掉这些土地的伤口。
        这一理念恰好与肖达还有当地政府所确定的未来映秀镇的总体理念一致。那就是,未来的映秀镇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民生小镇。
        也正是因为这种默契,肖达和政府部门最终同意了安德鲁的设计方案,只不过,将覆土的周期延长了一些。而对于废墟也不是完全覆盖,对于当前漩口中学的倒塌的那幢大楼废墟,以及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悼念仪式举行地,则要永久保持上面的一部分。其余几位大师的设计方案也都贯彻了温情小镇这一设计理念。拿何镜堂院士设计的映秀震中纪念地来说,它原本位于渔子溪村村头,地处整个山包上最醒目的地方,加上建筑本身较高大,这使得从映秀镇的任何一个方向来看,它都是视觉的焦点,很突出,也很张扬,而这恰恰与映秀镇的整体设计规划理念不符。为此,经过多次商量,这个建筑不仅改变了位置,而且降低了高度,这样,未来从小镇看上去,这幢建筑就很像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而这种建筑,被设计师们称作大地建筑,而不是“空中楼阁”。
此外,为了体现出温情小镇的特质,何镜堂还将从小镇通向震中纪念地的通道,由笔直的大台阶改成了沿山体蜿蜒的小道。而且,小镇上所有的建筑物高度都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出现高层建筑。 
        因此,映秀镇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一种小尺度的设计理念,让它们更贴近自然,贴近民生。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至腾讯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开心网

相关文章

关于IDch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投稿

未经版权所有人明确的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或媒体翻印或转载本网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of this website is subject to its terms use.
京ICP备10023688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367号